
[ruin;be clean broke;dissipate one's fortune] 把全部家産都弄光
所以弄得人傾家蕩産,敗名失德,喪軀隕命。——明· 淩濛初《初刻拍案驚奇》
亦作“傾家敗產”。謂喪失全部家産。 明 姚士粦 《見隻編》卷上:“互市錢糧委官支使,已經開除明白,復行追賠,緻令各官傾家蕩産。” 清 昭槤 《嘯亭雜錄·關稅》:“以正額虧缺為名,日加苛斂,以緻商賈傾家蕩産,裹足不前。”《紅樓夢》第四八回:“為這點小事弄的人家傾家敗産,也不算什麼能為!” 老舍 《神拳》第一幕:“官司不能打!輸赢全得傾家蕩産。” 孫犁 《白洋澱紀事·遊擊生活一星期》:“你見到過因為遭橫禍而傾家敗産的人家麼?”
“傾家蕩産”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指因賭博、投資失敗、揮霍無度等原因導緻全部家産喪失,陷入破産境地。核心含義強調財産徹底耗盡,常含貶義。
常見于描述因高風險行為(如投機、賭博)或意外事件(如官司、重病)導緻的財産全失。例如:“盲目投資可能讓人傾家蕩産”。
如需更多例句或拓展用法,可參考權威詞典來源。
《傾家蕩産》是一個四個字的成語,意思是指失去全部家産或財富。其中“傾家”表示全部的家産,而“蕩産”表示完全失去。這個成語形容一個人或一個家庭因為種種原因失去了所有的財産。
拆分部首和筆畫:
《傾家蕩産》的第一個字“傾”,是由“亻”(人)和“傾”兩個部首組成。“傾”字共有8畫。
《傾家蕩産》的第二個字“家”,是由“宀”(寶蓋)和“豕”(舍)兩個部首組成。“家”字共有10畫。
《傾家蕩産》的第三個字“蕩”,是由“艹”(草)和“重”兩個部首組成。“蕩”字共有9畫。
《傾家蕩産》的最後一個字“産”,是由“産”單獨構成的。“産”字共有11畫。
來源:
《傾家蕩産》最早出現在明代杜甫的詩歌《登高》中,這首詩寫的是作者對國家局勢的擔憂和憂慮。後來逐漸演變為一個成語,用來形容人或家庭失去所有財産的悲慘境地。
繁體:
《傾家蕩産》的繁體字是「傾家蕩產」。
古時候漢字寫法:
《傾家蕩産》中的字在古時候的寫法略有不同。例如,“蕩”字在古時候的寫法是「蕩」。
例句:
他因賠了一場官司,最終傾家蕩産。
組詞:
傾心、家資、蕩漾
近義詞:
家破人亡、一窮二白
反義詞:
富可敵國、家財萬貫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