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喻本性難改。 宋 陳元靓 《事林廣記辛集·風月笑林·滑稽笑談》:“ 秦 時有人家二兄弟,專好妄語,凡百有事便相紿。一日,思量雲:‘我二兄弟説話是無憑,可去門前深溪澡浴,洗去妄語。’弟曰:‘諾。’兄手中先把得一片乾脯,脫衣入溪,沒水中去,少時出來,着衣服了,欹頭擺腦,吃此一片乾脯。弟問:‘何處得肉脯吃?’兄雲:‘ 海龍王 會客作席,見我來洗去妄語,遂得一片與我,滋味甚别,必是龍肝珍味。’其弟聞得,便脫衣,亦鑽入水中去。去勢稍猛,忽被頑石撞破著頭浪,忙出來,鮮血淋漓。兄問:‘你頭如何破著?’答雲:‘ 龍王 嫌我來得遲,将鼓槌打數十下,痛不可忍。’諺雲:蛇入竹洞,曲性猶在,其此之謂歟!”
“蛇入竹筒,曲性猶在”是一個漢語諺語,其核心含義為比喻人的本性難以改變,即使外在環境或條件發生變化,内在的習性仍會保留。以下是詳細解析:
宋代《事林廣記》
據記載,宋代陳元靓《事林廣記·滑稽笑談》中有一則故事:兩兄弟愛說謊,哥哥謊稱在溪中洗澡時得到龍王贈肉,弟弟模仿卻被石頭撞破頭,仍謊稱被龍王責打。結尾引用此諺,諷刺兄弟二人“妄語”本性難改。
佛經《大智度論》
後秦鸠摩羅什所譯佛經中提到:“蛇行本性好曲,若入竹筒則直,出筒還曲”,以蛇喻人,說明習性難移。
若需進一步探究具體文獻或曆史用例,可參考《事林廣記》原文或《大智度論》相關章節。
這個成語的意思是指一個人的惡習或者本性難以改變,就好像蛇進了竹筒之後,雖然被限制住了,但其本身的曲性仍然存在。
《蛇入竹筒,曲性猶在》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虍”和“竹”,它們分别表示“虎”和“竹子”;拆分後的筆畫是16畫。
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曆史中的一個故事,故事中有人抓住一條蛇并将其塞入竹筒中,但蛇一直試圖通過竹筒的一個孔逃走。這個故事成為了一個比喻,表示一個人的惡習或者本性難以改變。
《蛇入竹筒,曲性猶在》(繁體字)
古代漢字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但基本結構相似:
蛇入竹筒,曲性猶在(《說文解字》中的寫法)
他雖然改掉了一些壞習慣,但蛇入竹筒,曲性猶在。
1. 蛇行竹影(比喻行為詭秘,隱蔽不露面)
2. 虎頭蛇尾(比喻開始時很有氣勢,後來卻失去了力量)
3. 曲徑通幽(比喻小道或彎曲的路有景色,引發好奇心)
4. 徒勞無益(與“蛇入竹筒,曲性猶在”的意思相近)
5. 無法改變(與“蛇入竹筒,曲性猶在”的意思相近)
1. 本性難移
2. 一身惡習
驚弓之鳥(意思是形容經曆過驚吓的人,以後對類似事情過于警覺,失去了信心和勇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