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team of four horses] 拉一輛車的四匹馬
(1).指駕一車之四馬。《老子》:“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史記·管晏列傳》:“其夫為相禦,擁大蓋,策駟馬,意氣揚揚,甚自得也。” 宋 王安中 《次韻和彭少逸送晁以道》:“輕車駕駟馬,邂逅 王良 造 。” 魯迅 《兩地書·緻許廣平十九》:“但如到星期二夜為止并無痛哭流涕之抗議,即以默認論,雖驷馬也難于追回了。”
(2).指顯貴者所乘的駕四匹馬的高車。表示地位顯赫。 唐 許渾 《将赴京師留題孫處士山居》詩之一:“應學 相如 志,終須駟馬回。” 宋 蘇舜欽 《韓忠憲公挽詞》之一:“他年還駟馬,餘德在高門。” 明 高啟 《東門行》:“仗劍當遠去,不乘駟馬不復迴。”
“驷馬”是漢語中一個具有豐富文化内涵的詞語,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字面解釋
指四匹同駕一輛車的馬。古代馬車以馬匹數量區分等級,四馬并駕的馬車(稱“驷”)是速度最快、規格較高的交通工具,常見于戰場或貴族出行。
擴展含義
亦可代指套着四匹馬的高蓋車,象征顯赫地位。如《漢典》提到:“顯貴者所乘的駕四匹馬的高車,表示地位顯赫”。
速度與承諾
在成語“一言既出,驷馬難追”中,驷馬比喻語言的速度和不可逆轉性。典故出自《論語·顔淵》:“驷不及舌”,意為四匹馬拉的車也追不上說出口的話,強調言出必行。
才能與技藝
部分文獻(如《查字典》)引申為形容才能出衆,如“驷馬并駕馭”比喻技藝超群之人。
成語典故
曆史背景
古代馬車類型以馬數命名:兩馬為“骈”,三馬為“骖”,四馬為“驷”。驷馬因速度快,常用于軍事或緊急事務,如《禮記》記載其禮儀用途。
“驷馬”既是一個具體的車馬單位,也是文化符號,承載着古代社會對速度、地位、誠信的認知。如需更全面的典故分析,可參考《論語》《禮記》等文獻。
《驷馬》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由四匹馬并列而行的車馬隊伍。
《驷馬》的部首是馬字旁,由又部組成。它共有9個筆畫。
《驷馬》這個詞的最早記載可以追溯到《爾雅》中。其從字面上看,驷代表四匹馬,馬代表馬,兩個馬并列在一起形成驷馬。
《驷馬》的繁體字為「駟馬」。
在古代,驷馬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古時候驷馬的寫法為「馬」字外面套上一個「馬」字,表示四匹馬并列行走的形象。
1. 大殿前列隊的士兵馬上換成了了驷馬隊伍。
2. 牧場上放養了一支驷馬。
驷馬車、驷馬制、驷馬歸、驷馬道、驷馬旅等。
囊羞馬、戎馬、禦馬、良馬、烈馬等。
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