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作戰時從高處推下撞壓敵人的木頭。《水浒傳》第四一回:“直殺到 江州 城下,城上策應官軍早把擂木炮石打将下來。”一本作“攂木”。《楊家将》第十五回:“及至 雁嶺 ,隻見 遼 兵紛紛,俱在嶺頭,擂木滾石,塞斷其路。” 謝覺哉 《不惑集·“舍得”用腦筋》:“攻進第一重門了,遇着擂木滾石打下來,又隻好退卻。”
“擂木”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語,具體解釋需結合語境:
發音:lèi mù(、3、4、5、6、7均采用此發音)
含義:指古代戰争中從高處推下撞擊敵人的大型木頭,屬于防禦性武器,常與“滾石”并用。
例證:
發音:léi mù(僅提及)
含義:比喻技藝或實力的較量,類似“擂台比武”。
使用場景:現代引申義,可能用于體育、學術或商業競争()。
注意:此釋義權威性較低,且與其他來源的軍事解釋存在矛盾,可能為誤用或區域性用法。
《擂木》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把木頭放在地上搭成架子,供人們打擂活動時用來站立踩踏的工具。
《擂木》由部首木和部首手組成,部首木表示與木材相關,而部首手表示與手的動作有關。
它的筆畫數是12畫,根據筆畫的走向和順序,可以拆分為:橫、豎、撇、捺等基本筆畫組合。
《擂木》這個詞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據說,在古代的比武擂台比賽中,人們會用木頭搭建一個結構堅固的架子,供選手進行站立、踩踏等動作,這個木制的架子就被稱為擂木。
在繁體字中,擂木的寫法為「櫪木」。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擂木的寫法有一些變體。例如,在《康熙字典》中,擂木的寫法是「攂杼」。這種寫法中,在部首木的上部插入了一個輔助的符號。
1. 他穩穩地站在擂木上,迅捷地踢向了對手的胸腹。
2. 比賽開始前,選手們都會仔細檢查擂木的穩固程度。
3. 擂木上的腳印顯示着選手們的拼搏和努力。
擂木台、擂木比賽、擂木技巧。
擂台、打擂台、擂架。
擂木的反義詞是:地面、平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