稂不稂莠不莠的意思、稂不稂莠不莠的詳細解釋
稂不稂莠不莠的解釋
(1).比喻人庸庸碌碌不成材。《儒林外史》第二回:“人生世上,難得的是這碗現成飯,隻管稂不稂莠不莠的到幾時?”
(2).形容樣子狼狽。 梁斌 《播火記》三三:“這群人稂不稂莠不莠的,一直跑到城門口站下,喘了喘氣。”
專業解析
“稂不稂莠不莠”是一個漢語成語,源自古代農耕生活,用于形容人或事物不成材、沒出息、不像樣子。其詳細解釋如下:
一、 字源本義與引申義
- “稂”與“莠”的本義:
- 稂 (láng): 古書上指狼尾草,或特指混在禾苗中的有害雜草,形似谷子但穗空不結實,對莊稼生長有害。《說文解字》釋為“禾粟之莠生而不成者”。其形态特征常被用來比喻無用或有害之物。
- 莠 (yòu): 指狗尾草,是田間常見的惡性雜草,外形與谷子(粟)幼苗極為相似,但結籽細小無用,會搶奪養分,影響農作物收成。《孟子·盡心下》即有“惡莠,恐其亂苗也”的說法。故“莠”也引申為品質壞、不好的東西或人。
- “不稂不莠”的原始含義: 字面意思是“既不像稂,也不像莠”。其原意可能是指莊稼地裡沒有這些雜草,禾苗純淨,長勢良好(此義現代較少用)。
- “稂不稂莠不莠”的引申義(常用義): 這個變體形式更強調一種“四不像”的狀态。指某人或某物:
- 不成材、沒出息: 既不像“稂”那樣(雖然有害,但至少有其形态特征),也不像“莠”那樣(雖為雜草,但也算一種植物),形容其高不成低不就,毫無用處或價值。
- 不像樣子、不倫不類: 指人的儀表、行為、能力或事物的形态、狀态等,既不符合好的标準,也不符合壞的典型,處于一種尴尬、平庸、不上不下的境地。
二、 現代用法與内涵
在現代漢語中,“稂不稂莠不莠”主要用來貶義地形容人:
- 指人平庸無能,沒有作為: 形容一個人既沒有突出的才能和成就(不像“好苗子”),也不至于壞到一無是處(不像典型的“壞人”),處于一種渾渾噩噩、無所建樹的平庸狀态。
- 指人儀表或行為不得體: 形容人的穿着打扮、言行舉止不得體,既不夠好也不夠差,顯得不倫不類,讓人感覺别扭或沒精神。
- 核心含義: 強調一種缺乏明确身份、定位模糊、不上不下、沒有發展前途的消極狀态。帶有失望、批評或諷刺的意味。
三、 權威詞典釋義參考
-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 對“不稂不莠”的解釋為:“《詩經·小雅·大田》:‘既堅既好,不稂不莠。’原意指田裡沒有野草。後比喻不成材或沒出息(稂:狼尾草;莠:狗尾草)。” 其變體“稂不稂莠不莠”雖未直接收錄,但含義由此引申,且在實際語言運用中被廣泛接受。
- 《漢語大詞典》: 對“不稂不莠”的解釋包含其本義和引申義,引申義明确指出“後用以比喻人不成材,沒出息。” 這為理解“稂不稂莠不莠”的貶義用法提供了依據。
- 《中華成語大辭典》: 在解釋相關成語時,會強調“稂”、“莠”作為雜草的負面比喻意義,以及整個成語所表達的“不成器”的核心概念。
四、 同源衍生與語境應用
該成語常與形容人不成器、沒出息的詞語連用或互換,如“不郎不秀”(“郎”、“秀”在元明時指不同階層的人,後也指不成材)。使用時需注意語境,多用于批評或自嘲,形容一種令人不滿意的中間狀态。
“稂不稂莠不莠”源自對田間雜草“稂”和“莠”的觀察,其核心含義是指人或事物不像稂也不像莠,處于一種不成材、沒出息、不上不下、不倫不類的平庸、尴尬狀态,帶有明顯的貶義色彩,常用于批評人的能力、作為或儀表。
網絡擴展解釋
“稂不稂莠不莠”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含義
比喻人庸庸碌碌不成材、沒出息,常用于形容既不像稂(一種有害雜草)也不像莠(另一種雜草)的平庸狀态。該成語帶有貶義,強調缺乏明确的能力或發展方向。
2. 出處與背景
出自清代吳敬梓《儒林外史》第二回:“人生世上,難得的是這碗現成飯,隻管‘稂不稂莠不莠’的到幾時?”。此處通過“稂”和“莠”兩種雜草的對比,暗諷社會中對人不成器的批評。
3. 用法與結構
- 語法功能:作謂語、分句或定語,如“他一輩子稂不稂莠不莠”。
- 讀音:注意正确發音為láng bù láng yǒu bù yǒu,部分混淆讀音“bù láng bù yǒu”實為另一成語“不稂不莠”,需區分。
4. 延伸對比
與“不稂不莠”的區别:後者字面指莊稼無雜草,比喻人品行端正(如《詩經》原意),而“稂不稂莠不莠”則強調不成材的負面評價。
建議:使用時需結合語境,避免與相似成語混淆。
别人正在浏覽...
謗駡抱恨終天卑恭徧周璨瑳蠶官殘民餐室稱計澄冽掣所赤松鹑居啐駡村伶登平二合廢料風菜改而更張更事亘年詭奪過景號啕大哭好天良夜浃旦潔整節正稽留聒剌浄侶集思廣議距骨掯阻客情廉價燎竈流涎鸾縧免黜謀夕乒乒乓乓黥夫親臨其境绮詩梢殺說好訴陳淘換銅龠尺土耦人托之空言往迹頑猾偉烈項圈憲墨先勝閑宴嫌疑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