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介的意思、節介的詳細解釋
節介的解釋
氣節;操守。《後漢書·逸民傳·梁鴻》:“後受業太學,家貧而尚節介,博覽無不通,而不為章句。”《明史·楊繼盛傳》:“勵節介者為矯激,善奔走者為練事。”
詞語分解
- 節的解釋 節 (節) é 竹子或草木莖分枝長葉的部分:竹節。節外生枝。 物體的分段或兩段之間連接的部分:關節。兩節車廂。 段落,事項:節節(一段一段地,逐步)。節目。 中國曆法把一年分為二十四段,每段開始的名稱
- 介的解釋 介 è 在兩者中間:介于兩者之間。介詞(用在名詞、代詞之前,合起來表示地點、時間、方向、方式等關系的詞,如“從”、“向”、“在”、“以”、“對于”等)。介入。 這樣,這麼:像煞有介事(好像真有這麼回事
網絡擴展解釋
“節介”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含義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解釋
讀音:jié jiè
核心含義:指人的氣節與操守,強調在道德或原則上的堅定性。這一解釋在多個權威古籍中被使用,例如:
- 《後漢書·逸民傳·梁鴻》記載:“家貧而尚節介”,形容梁鴻雖貧困但堅守氣節。
- 《明史·楊繼盛傳》提到“勵節介者為矯激”,指推崇氣節的人可能被視為過于剛直。
二、延伸含義
部分詞典(如、2)提到“節儉謹慎,不浪費”,但這一釋義可能與“節”的其他義項(如“節約”)混淆。綜合高權威性來源(如、4、6)來看,“節介”更側重于道德層面的堅守,而非物質上的節儉。
三、使用場景
- 古籍引用:多用于描述曆史人物的品德,如《後漢書》《明史》中的例子。
- 現代用法: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偶爾出現在文學或學術讨論中,例如:“他為人節介,不為利益所動”(形容堅守原則)。
四、補充說明
- 詞源解析:“節”本義為竹節,引申為原則、操守;“介”有“耿直、堅定”之意,二字組合強化了道德立場的不可動搖性(參考對“節”的解釋)。
- 注意:避免與“節儉”混淆,二者雖同含“節”字,但語義側重不同。
建議在閱讀古籍或研究傳統文化時重點關注“氣節”這一核心義項。
網絡擴展解釋二
節介
節介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端正、有禮貌。它的拼音是jié jiè。
拆分部首和筆畫
節介由兩部分組成:節(jǐe)和介(jié)。節的部首是艸(草字頭),介的部首是⺆(人字旁)。
節的筆畫數為9畫,介的筆畫數為4畫。
來源和繁體
節介一詞源自古代漢字演變而來。它的繁體字形為「節介」,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也常被使用。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節介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然而,即便在古代,節介仍然承載着端正、有禮貌的意義。
例句
1. 他的舉止優雅得很節介。
2. 在與長輩交往時,我們應該保持節介的儀态。
組詞
節制、節儉、節奏、介紹、戒介
近義詞
端莊、莊重、得體、彬彬有禮
反義詞
輕率、粗魯、無禮、放肆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