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客行者的衣着。 唐 祖詠 《泊揚子津》詩:“ 江 火明沙岸,雲帆礙浦橋。夜衣今日薄,寒氣近來饒。” 唐 高適 《使青夷軍入居庸》詩:“匹馬行将久,征途去轉難。不知邊地别,隻訝客衣單。” 宋 晁補之 《村居即事》詩:“十載京塵化客衣,故園榆柳識春歸。” 金 元好問 《望蘇門》詩:“諸父當年此往還,客衣塵土淚斑斑。” 清 葉廷琯 《鷗陂漁話·李蘭青詩》:“蒼茫雲水外,帆挾浪花飛。落日在江樹,微寒生客衣。”
“客衣”是一個古典文學中常見的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可以結合多來源信息綜合解釋如下:
基本定義
“客衣”指客行者的衣着,即旅途中的人所穿的衣服。該詞多見于古代詩詞,常用來表達遊子的漂泊、孤寂或旅途的艱辛。
象征遊子身份
在詩詞中,“客衣”常代指旅人,例如唐代高適《使青夷軍入居庸》中的“隻訝客衣單”,通過衣着的單薄襯托邊塞的苦寒;宋代晁補之的“十載京塵化客衣”則暗示了長期漂泊的風塵仆仆。
寄托情感
詩人常以“客衣”渲染孤寂或思鄉之情。如金代元好問《望蘇門》中的“客衣塵土淚斑斑”,将衣物上的塵土與淚痕結合,強化了遊子的滄桑感;清代葉廷琯詩句“微寒生客衣”則通過衣物觸感傳遞旅途的凄清。
意境營造
宋代陳與義“衮衮繁華地,西風吹客衣”中,“客衣”與“西風”形成對比,突顯了遊子與繁華塵世的疏離。
“客衣”不僅是字面意義上的旅人衣物,更是古典文學中承載情感與意象的重要符號。如需查看更多詩詞用例,可參考《全唐詩》《宋詞選》等文獻。
《客衣》是一個漢字詞語,主要有兩個含義:
1. 作為名詞,指的是給待客人穿的衣服,也可以指代送給客人的衣服。
2. 作為動詞,指的是為了應對特殊場合而穿上特制的衣服。
《客衣》的部首是“衤”,由衣字底部的兩個橫畫組成。
《客衣》的總筆畫數為8。
《客衣》這個詞的來源比較廣泛,可以追溯到古代。它最早出現在《莊子》一書中,被用來形容給待客人穿的特殊衣服。
在繁體字中,“客衣”兩個字的寫法基本保持不變。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會有一些變化。對于《客衣》這個詞,古時候的寫法可能會稍有不同。例如,有時候會将“衤”的上部寫為“⺣”,而不是現代漢字中的兩個橫畫。
1. 他端莊地穿着一身華麗的客衣,迎接賓客們的到來。
2. 那件新買的客衣真是合身好看,我覺得自己變得更自信了。
組詞:客房、客人、客廳、待客、客服、衣物、衣裳。
近義詞:待衣、賓衣、賓朋衣。
反義詞:主衣、主人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