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時好時病。形容體弱。《儒林外史》第五四回:“虔婆道:‘也常時三好兩歹的。’”
“三好兩歹”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1. 釋義
指身體時好時壞,形容體弱多病或健康狀況不穩定。常比喻事物時好時壞、反複無常的狀态。
2. 出處與例句
出自清代吳敬梓《儒林外史》第五十四回:“虔婆道:‘也常時三好兩歹的,虧的太平府陳四老爺照顧他。’”
例句中通過“三好兩歹”描述人物體弱多病的狀态。
3. 用法特點
4. 近義詞
與“三好兩歉”意義相近,均表示時好時壞的狀态。
5. 補充說明
若需進一步了解《儒林外史》原文背景或成語演變,可參考古典文學注解資料。
《三好兩歹》是一個成語,形容一個人的品行或行為有好有壞,即同時具有三個好的方面和兩個壞的方面。
拆分部首和筆畫:
《三好兩歹》的拆分部首是三(三點水)好(女)兩(兩點水)歹(歹)。
三(三點水),五畫。
好(女),六畫。
兩(兩點水),七畫。
歹(歹),四畫。
來源:
《三好兩歹》最早見于南北朝時期的劉勰《文心雕龍·詞訓》:“二體俱全曰佳,三好兩歹曰貳,好病相幹曰兼。”後來,這個成語被廣泛應用于形容人的品德和行為。
繁體:
《三好兩歹》的繁體寫法是「三善兩歹」。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兩」的寫法是「兩」,「歹」的寫法是「亻示歹」。
例句:
他是一個三好兩歹的人,有時候做一些好事,但也常常做一些壞事。
組詞:
善人、劣迹斑斑、善良矛盾、行善積德
近義詞:
好壞參半、五好三壞、五好兩歹
反義詞:
五好三壞、全好五歹、全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