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禮的意思、達禮的詳細解釋
達禮的解釋
(1).通行的禮儀。《禮記·檀弓下》:“葬于北方北首, 三代 之達禮也。”《韓詩外傳》卷四:“《韶》用幹戚,非至樂也; 舜 兼二女,非達禮也。” 唐 皮日休 《讀<韓詩外傳>》:“如以 舜 兼二女,非達禮也,則 堯 之世,其禮未定,不當責也又宜矣。” 宋 宋祁 《郭稹不應為嫁母持服議》:“故三年之喪,雖天下達禮,至於情文相稱,必降殺從宜。” 姚華 《曲海一勺·明詩》:“《風》、《雅》、《頌》謂之達樂,燕、享、祀謂之達禮。”
(2).具備。《禮記·樂記》:“孰亨而祀,非達禮也。” 鄭玄 注:“達,具也。”
(3).通曉禮義。《文選·任昉<王文憲集序>》:“ 賀生 達禮之宗, 蔡公 儒林之亞。” 李善 注:“《晉中興書》曰:‘ 賀循 ,字 彥先 ,博覽羣書,尤明三《禮》。’”
(4).懂得禮節、禮貌。 明 馮夢龍 《萬事足·見子生嗔》:“我與你一向相敬如賓,以為你知書達禮之人也。” 明 馮夢龍 《 * 關·俞公訓女》:“達禮知書,秉 伯姬 之雅操;填詞染翰,追 班氏 之才華。”
詞語分解
- 達的解釋 達 (達) á 通:四通八達。達德(通行天下的美德)。達人。達士(達人)。 通曉:洞達。練達。 遍,全面:達觀(對不如意的事情看得開,不計個人的得失)。 到:到達。抵達。通宵達旦。 實現:目的已達。
- 禮的解釋 禮 (禮) ǐ 社會生活中,由于道德觀念和風俗習慣而形成的儀節:婚禮。喪(乶 )禮。典禮。 符合統治者整體利益的行為準則:禮教(刼 )。禮治。克己複禮。 表示尊敬的态度和動作:禮讓。禮遇。禮贊。禮尚往
網絡擴展解釋
“達禮”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dá lǐ,其含義可從多個角度解析,綜合搜索結果中的信息如下:
核心釋義
-
通行的禮儀
指被廣泛接受或遵循的禮節規範。例如《禮記·檀弓下》提到“葬于北方北首,三代之達禮也”,說明這是古代普遍遵循的喪葬禮儀。
-
通曉禮義
強調對禮儀内涵的理解,而非表面形式。如《韓詩外傳》批評“舜兼二女,非達禮也”,認為其行為不符合禮義精神。
-
懂得禮節與禮貌
指個人修養層面的表現,如待人接物得體、遵守社會規範。成語“知書達禮”即形容人有文化且懂禮儀。
-
具備(禮的要素)
在特定語境中可表示“具備”或“完善”,如《禮記·樂記》提到“孰亨而祀,非達禮也”,鄭玄注“達,具也”。
延伸理解
- 文化内涵
古代“達禮”不僅指行為規範,更包含對禮制背後倫理價值的認同。例如《王文憲集序》中“賀生達禮之宗”,強調對禮制的深刻掌握。
- 現代應用
如今多用于形容個人修養,如“知書達禮”常被用來贊美有教養的人。
注意事項
- 部分網頁(如)提到“禮物送到”的解釋缺乏權威依據,建議以經典文獻釋義為準。
- 若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禮記》《韓詩外傳》等古籍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二
達禮(dá lǐ)是一個中文詞彙,表示向他人表示敬意或感謝的行為。它的拆分部首是辶(辶作為“辵”),辶表示走路的動作。 辶(辵)是一種常見的部首,可以在很多漢字中找到。
中國的古代書寫方式中,達禮這個詞的寫法可以追溯到篆字時期,當時的寫法是一個由“辶”和“戶”組合而成的字,表示從戶内走出來向别人表示敬意。隨着時間的推移,字形逐漸演變,到了現代漢字簡化過程中,開始使用一種由“辶”和“礻”組合而成的寫法。
在繁體字中,達禮這個詞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是由“辶”和“礻”組合而成的。
以下是一些關于達禮的例句:
1. 他走過來向我達禮道謝。
2. 在中國的文化中,達禮是一種非常重要的禮儀。
3. 年輕人應該懂得向長輩達禮的方式和規矩。
4. 他發自内心地表示了對老師的敬意,向老師達禮。
與達禮有關的組詞包括:緻謝、感謝、緻敬、問候、行禮等。它們都有着和達禮類似的含義,用于表示對他人的敬意、感謝或問候。
達禮的近義詞包括:緻意、向某人表示敬意、表示感謝等。而反義詞可以是:冷漠、無禮、不敬等。
希望這些内容對你有所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我會隨時回答的。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