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主正人過。亦指主正人過的人。《詩·鄭風·羔裘》:“彼其之子,邦之司直。” 王引之 《經義述聞·毛詩上》“邦之司直”引 王念孫 曰:“直,謂正人之過也……是邦之司直,主正人過。”《淮南子·主術訓》:“ 湯 有司直之人。”《漢書·叙傳下》:“ 寬饒 正色,國之司直。”《南史·殷沖傳》:“ 淳 弟 沖 字 希遠 ,位禦史中丞,有司直之稱。” 清 陳夢雷 《西洋貢獅子賦》:“譬則司直立朝,姦回志折。”
(2).官名。指丞相司直, 西漢 武帝 時始置。幫助丞相檢舉不法。 東漢 改屬司徒。 北魏 至 元 沿置,或屬廷尉,或屬大理寺,掌推按、斷刑、治獄等。 明 廢。參閱《通典·職官三》、《職官七》, 宋 高承 《事物紀原·九寺卿少·司直》。
(3).官名。 唐 太子官屬,相當于朝廷的侍禦史。《舊唐書·職官志三》:“﹝東宮官屬﹞司直掌彈劾宮僚,糾舉職事。”
(4).當值;值班。 清 吳下阿蒙 《斷袖篇·兵子》:“兵子夜司直 通州 倉。凡司直,出入門者,必籍記之甚嚴。”
“司直”一詞的含義可從多個角度解析,綜合搜索結果信息如下:
詞源與基本含義
源自《詩經·鄭風·羔裘》中“邦之司直”,原指“主正人過者”,即負責糾正他人過失的人,後引申為正直的象征。這一用法在文學中常被引用,如《淮南子》提到商湯以伊尹為司直。
官職演變
職能特點
司直的核心職能是監察與司法,包括糾察官員廉政、審理案件、檢舉不法等,屬于中央監察體系的重要角色。
其他語境含義
如需更詳細的曆史沿革或具體朝代案例,可參考、2、3的文獻記載。
司直是一個漢字詞語,讀音為sī zhí。它的拆分部首是口和聿,總共有8畫。
司直一詞最早出現于《周禮·職方司馬·司直》一書中,意為監察審查官員的職務。在古代官制中,司直是法官的一種,負責了解民衆的訴訟和冤情,保護人民的權益。
司直的繁體字為「司直」。
在古代,司直的寫法有所不同。例如在《說文解字》中,其字形為「史直」,表示由史官行直,審查文書記載的準确性和真實性。
1. 司直按照法律公正裁決了這起案件。
2. 據說古代司直的品德高尚,深受人民的敬重。
司直沒有常見的常用組詞。
類似于司直的詞語包括:審判員、法官、裁判等。
與司直相對的詞語可為:被審查、被告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