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腰帶繞身一周的長度。舊時以帶圍的寬緊觀察身體的瘦損與壯健。 漢 劉向 《列女傳·魏芒慈母》:“前妻中子犯 魏王 令,當死,慈母憂戚悲哀,帶圍減尺。” 宋 範成大 《秦樓月》詞:“香羅薄,帶圍寬盡無人覺。” 元 王實甫 《西廂記》第三本第一折:“憔悴 潘郎 鬢有絲, 杜韋娘 不似舊時,帶圍寬清減了瘦腰肢。”
“帶圍”是一個漢語詞語,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指腰帶圍繞腰部一周的長度,通常用來觀察身體的胖瘦變化。古代常通過帶圍的寬緊判斷健康狀态或體型變化。
部分詞典提到“帶圍”可引申為“被包圍、陷入困境”,但此用法在古籍和現代語境中均不常見,可能屬于個别詞典的擴展解釋。建議優先采用第一層含義。
注:若需進一步了解“圍”字的獨立釋義(如環繞、遮擋等),可參考《漢典》等權威工具書。
帶圍,是一個漢語詞語,既可作為動詞,也可作為名詞。作為動詞時,表示佩戴或系在身上;作為名詞時,表示一種環形物或帶子。
帶圍的拆分部首為“巾”和“囗”,其中“巾”是左邊的部首,而“囗”是右邊的部首。它的總筆畫數為9。
帶圍一詞最早見于《爾雅·采物》:“囗,帶也,圍之。”意思是指帶子,用于束發或系在衣物上進行圍繞。
在繁體字中,帶圍的寫法為“帶圍”。
帶字在古代的寫法為“帶子”,圍字的古代寫法為“圍繞”,表示物體環繞的意思。
1. 她用一根紅色的帶圍起了頭發。
2. 這條圍巾是我媽媽給我特意織的。
帶子、手帶、圍脖、圍裙。
繞、環繞、束縛。
解開、解圍、脫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