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度牒。僧尼受大戒的憑證。 宋 王溥 《唐會要·僧尼所隸》:“﹝ 會昌 ﹞六年五月制……所度僧尼,令祠部給牒。” 宋 馬永卿 《嬾真子》卷二:“今之僧尼戒牒雲,知月黑白大小及結、解夏之制,皆五 印度 之法也。”按,月生至滿為白月,月虧至晦為黑月。
“戒牒”是佛教中與僧尼受戒相關的專用術語,具體含義及背景如下:
戒牒是佛教僧尼受大戒(如比丘戒、比丘尼戒)的憑證,由中國佛教協會或僧官機構頒發,用于證明其受戒資格和宗教身份。内容通常包括僧尼的本籍、俗名、年齡、所屬寺院、師承等信息。
戒牒制度可追溯至唐代。據《唐會要》記載,天寶六年(747年)開始由官方機構祠部頒發僧尼身份證明(度牒),而戒牒則于唐宣宗大中十年(856年)正式推行,由傳戒師或僧官籤發。
當代戒牒仍由佛教協會統一管理,且存在僞造現象(如提及的“假戒牒”問題)。其核心作用仍是維護僧團規範與宗教傳承。
提示:如需了解戒牒的具體樣式或曆史演變,可參考《唐會要》《稽古略》等古籍(來源:、2、3)。
《戒牒》是一個漢字詞語,讀音為"jiè dì"。它指的是給人們以警示或勸告作用的提醒或警告信件或文件。
《戒牒》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戈(gē)和片(piàn)。戈部表示與軍事、戰争相關的意義,片部則表示與紙、簿等有關的意義。它的總筆畫數為10。
《戒牒》起初是指古代軍隊中傳遞指示、警告等信息的木闆。後來,隨着時代的發展,這個詞進一步引申為書寫或印制的勸告書、警告信等。
《戒牒》的繁體寫法為「戒牒」。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戒牒」的字形有所不同。其中,「戒」在古代常使用「戒」和「戒」兩個不同的字形,而「牒」在古代常使用「牒」和「牒」兩個不同的字形。
1. 政府向全市居民發放了一份《戒牒》,提醒大家注意防範火災。
2. 在古代戰争中,将軍常常會發出《戒牒》給士兵,告知即将進行的作戰計劃。
1. 組詞1:戒律、戒除、戒指
2. 組詞2:牒文、牒冊、牒證
1. 警示、告誡、勸誡
2. 告示、布告、通告
寬容、放任、縱容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