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戒牒的意思、戒牒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戒牒的解釋

即度牒。僧尼受大戒的憑證。 宋 王溥 《唐會要·僧尼所隸》:“﹝ 會昌 ﹞六年五月制……所度僧尼,令祠部給牒。” 宋 馬永卿 《嬾真子》卷二:“今之僧尼戒牒雲,知月黑白大小及結、解夏之制,皆五 印度 之法也。”按,月生至滿為白月,月虧至晦為黑月。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戒牒是佛教制度中記載僧人受戒信息的官方文書,源于唐代官府對僧尼資格的認證制度。該詞由“戒”(梵語śīla,指佛教修行者遵守的規範)與“牒”(古代官方文書)組合而成,特指記載受戒者法名、師承、戒場等信息的憑證文件。

從漢語詞義演變角度分析,戒牒在《釋氏要覽》中已有記載:“牒者,官府之案卷也。”唐宋時期由祠部頒發,明清後改由佛教寺院自行發放。其核心功能包含三點:(1)宗教身份認證,證明僧人已完成具足戒儀式;(2)雲遊參學憑證,古代僧侶憑此可挂單其他寺院;(3)傳承體系記錄,記載受戒者所屬宗派及傳戒律師信息。

現代佛教體系中,中國佛教協會統一監制的戒牒包含防僞标識和電子備案系統,既延續曆史傳統又符合當代管理需求。根據《全國漢傳佛教寺院傳授三壇大戒管理辦法》規定,戒牒頒發需經過省級佛教協會審核,體現宗教事務管理的規範性。

網絡擴展解釋

“戒牒”是佛教中與僧尼受戒相關的專用術語,具體含義及背景如下:

1.基本定義

戒牒是佛教僧尼受大戒(如比丘戒、比丘尼戒)的憑證,由中國佛教協會或僧官機構頒發,用于證明其受戒資格和宗教身份。内容通常包括僧尼的本籍、俗名、年齡、所屬寺院、師承等信息。

2.曆史起源

戒牒制度可追溯至唐代。據《唐會要》記載,天寶六年(747年)開始由官方機構祠部頒發僧尼身份證明(度牒),而戒牒則于唐宣宗大中十年(856年)正式推行,由傳戒師或僧官籤發。

3.功能與意義

4.與度牒的區别

5.現代情況

當代戒牒仍由佛教協會統一管理,且存在僞造現象(如提及的“假戒牒”問題)。其核心作用仍是維護僧團規範與宗教傳承。


提示:如需了解戒牒的具體樣式或曆史演變,可參考《唐會要》《稽古略》等古籍(來源:、2、3)。

别人正在浏覽...

報劉一丈書編者案别婚馳詩匙子打分大夥兒得過且過定質洞度短處二辰噶霏觀仰寒悭話文豁剌剌活碌禍喪堅陳椒瘡禁瘮酒浸頭镌罰慨慨餽賜闊朗離苦曆事碌碡磙鹿床梅花海鹘孽子孤臣歐秦杷推平民習藝所遣愁索笑情期旗旗期思讓道任滿觞令上歲生塵試法手録殊方異域瞤動説公案碎話坦然逃潛甜心玩巧危言覈論鮮食嘯合械器蠍蠍螫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