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固定不變的性質。《南史·王昙首傳》:“﹝ 王僧虔 ﹞嘗為飛白書題尚書省壁曰:‘圓行方止,物之定質,修之不已則溢,高之不已則慄。’” 唐 劉知幾 《史通·邑裡》:“人無定質,因地而化。故生於 荊 者言皆成 楚 ,居於 晉 者齒便從黃。”
(2).固定的形态。 宋 蘇轼 《答謝民師書》:“所示書教及詩賦雜文,觀之熟矣。大略如行雲流水,初無定質,但常行於所當行,常止於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橫生。” 清 王夫之 《張子正蒙注·參兩》:“陰陽有定性而無定質也。”
(3).指固體物質。 清 譚嗣同 《<仁學>自叙》:“由胚胎以至老死,由氣質流質以成定質,由膚寸之形以抵七尺之幹,又由體魄終于潰爛朽化,轉朽變為他物,其數亦由一而萬萬也。”
“定質”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dìng zhì,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以下解釋:
固定不變的性質
指事物具有穩定、不可更改的本質屬性。例如,哲學讨論中常用來描述事物的根本特性(如“陰陽有定性而無定質”)。
固定的形态
強調事物在形式或結構上的穩定性。宋代蘇轼在《答謝民師書》中以“行雲流水,初無定質”形容文章的自然流暢。
指固體物質
在科學或哲學語境中,可特指具有固定形态的物體。清代譚嗣同曾用此詞描述物質從流質到定質的轉化過程。
如需更完整的文獻引用或具體例句,可參考《漢典》或相關古籍原文。
定質,是一個漢語詞彙,包含了“定”和“質”兩個字。其中,“定”的部首是宀,其筆畫數為8;“質”的部首是貝,其筆畫數為9。
“定質”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漢字演變。在繁體字中,這個詞的寫法為「定質」,保留了它的傳統形态。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有很多變體,而“定質”這個詞在不同的時期也有不同的寫法。例如,在西漢時期,它的寫法為「定質」。隨着時間的推移,漢字的形态發生了變化,這個詞逐漸演變為現代的寫法。
以下是一些關于“定質”的例句:
1. 這個詞可以用來定質這個事實。
2. 定質的标準應該是客觀而公正的。
一些與“定質”相關的詞彙包括:
1. 組詞:定量、定性、定價。
2. 近義詞:确定、判定、确立。
3. 反義詞:不确定、無法确定、不固定。
綜上所述,“定質”是一個漢語詞彙,表示确定事物的性質或固定事物的特征。這個詞的寫法可以追溯到古代,繁體字為「定質」。在不同的時期,它的寫法有所變化。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通過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來進一步理解和使用這個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