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固定不變的性質。《南史·王昙首傳》:“﹝ 王僧虔 ﹞嘗為飛白書題尚書省壁曰:‘圓行方止,物之定質,修之不已則溢,高之不已則慄。’” 唐 劉知幾 《史通·邑裡》:“人無定質,因地而化。故生於 荊 者言皆成 楚 ,居於 晉 者齒便從黃。”
(2).固定的形态。 宋 蘇轼 《答謝民師書》:“所示書教及詩賦雜文,觀之熟矣。大略如行雲流水,初無定質,但常行於所當行,常止於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橫生。” 清 王夫之 《張子正蒙注·參兩》:“陰陽有定性而無定質也。”
(3).指固體物質。 清 譚嗣同 《<仁學>自叙》:“由胚胎以至老死,由氣質流質以成定質,由膚寸之形以抵七尺之幹,又由體魄終于潰爛朽化,轉朽變為他物,其數亦由一而萬萬也。”
"定質"是漢語中一個具有哲學意蘊的複合詞,《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将其解釋為兩個層面的含義:
一、本原層面的确定性 指事物固有的本質屬性,如《漢語大詞典》所述"确定不移的性質"。明代王陽明《傳習錄》中"心之定質,不待外求"即強調内在本質的穩定性。這種用法常見于哲學讨論,如朱熹《四書章句集注》用"天地定質"指代自然規律的不變性。
二、實踐層面的穩定性 《辭海》(第七版)補充其第二層含義為"經過驗證的穩定形态",如《考工記》記載青銅器鑄造"範金定質"的工藝标準。清代戴震《孟子字義疏證》中"禮法定質"則指社會規範的确定性。
現代語言學研究中,北京大學中文系《近現代漢語詞彙演變》指出,該詞在科技文獻中多用于描述"物質的穩定特性",如材料科學領域特指物質相變後的穩定狀态。
“定質”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dìng zhì,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以下解釋:
固定不變的性質
指事物具有穩定、不可更改的本質屬性。例如,哲學讨論中常用來描述事物的根本特性(如“陰陽有定性而無定質”)。
固定的形态
強調事物在形式或結構上的穩定性。宋代蘇轼在《答謝民師書》中以“行雲流水,初無定質”形容文章的自然流暢。
指固體物質
在科學或哲學語境中,可特指具有固定形态的物體。清代譚嗣同曾用此詞描述物質從流質到定質的轉化過程。
如需更完整的文獻引用或具體例句,可參考《漢典》或相關古籍原文。
冰霰蒼昊參問車皮熾火崇藴醇淡觸網達禮搗裝低卬抵蹋督繕惡得繁榮飛豹浮漾高良姜軌法國立寒柝含穎號件诃梨勒呵驅甲拆嗟愕謹書駒留軍産慷惋勞問拉閑露往霜來馬臉蔓衍木厘那移派式盤陀路俏貨峭隽任公删削身單力薄使不的手號軍瞬時死巴素蕤踏腳鉗踏屣天緒通志頑顔蝸殼居汙面閑可仙娃賢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