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度牒。僧尼受大戒的凭证。 宋 王溥 《唐会要·僧尼所隶》:“﹝ 会昌 ﹞六年五月制……所度僧尼,令祠部给牒。” 宋 马永卿 《嬾真子》卷二:“今之僧尼戒牒云,知月黑白大小及结、解夏之制,皆五 印度 之法也。”按,月生至满为白月,月亏至晦为黑月。
“戒牒”是佛教中与僧尼受戒相关的专用术语,具体含义及背景如下:
戒牒是佛教僧尼受大戒(如比丘戒、比丘尼戒)的凭证,由中国佛教协会或僧官机构颁发,用于证明其受戒资格和宗教身份。内容通常包括僧尼的本籍、俗名、年龄、所属寺院、师承等信息。
戒牒制度可追溯至唐代。据《唐会要》记载,天宝六年(747年)开始由官方机构祠部颁发僧尼身份证明(度牒),而戒牒则于唐宣宗大中十年(856年)正式推行,由传戒师或僧官签发。
当代戒牒仍由佛教协会统一管理,且存在伪造现象(如提及的“假戒牒”问题)。其核心作用仍是维护僧团规范与宗教传承。
提示:如需了解戒牒的具体样式或历史演变,可参考《唐会要》《稽古略》等古籍(来源:、2、3)。
《戒牒》是一个汉字词语,读音为"jiè dì"。它指的是给人们以警示或劝告作用的提醒或警告信件或文件。
《戒牒》由两个部首组成,分别是戈(gē)和片(piàn)。戈部表示与军事、战争相关的意义,片部则表示与纸、簿等有关的意义。它的总笔画数为10。
《戒牒》起初是指古代军队中传递指示、警告等信息的木板。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个词进一步引申为书写或印制的劝告书、警告信等。
《戒牒》的繁体写法为「戒牒」。
在古代汉字书写中,「戒牒」的字形有所不同。其中,「戒」在古代常使用「戒」和「戒」两个不同的字形,而「牒」在古代常使用「牒」和「牒」两个不同的字形。
1. 政府向全市居民发放了一份《戒牒》,提醒大家注意防范火灾。
2. 在古代战争中,将军常常会发出《戒牒》给士兵,告知即将进行的作战计划。
1. 组词1:戒律、戒除、戒指
2. 组词2:牒文、牒册、牒证
1. 警示、告诫、劝诫
2. 告示、布告、通告
宽容、放任、纵容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