遣愁索笑的意思、遣愁索笑的詳細解釋
遣愁索笑的解釋
消愁求樂。 清 孫原湘 《<履園叢話>序》:“ 履園主人 於灌園之暇,就耳目所睹聞,著《叢話》二十四卷,間以示予曰:‘吾以是遣愁索笑也。’”
詞語分解
- 遣愁的解釋 猶消愁。 範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三編第二章第三節:“ 唐文宗 被宦官監視,隻好飲酒求醉,賦詩遣愁。”
- 索笑的解釋 猶逗樂;取笑。 宋 陸遊 《梅花》詩:“不愁索笑無多子,惟恨相思太瘦生。” 清 趙翼 《題洪建侯梅花小照》詩:“如何孤山翁,衰丑強索笑。” 清 薛雪 《一瓢詩話》:“然其( 劉隨州 )豪贍老成,
專業解析
"遣愁索笑"是一個具有文學色彩的漢語成語,其核心含義描述了一種主動排遣憂愁、尋求歡樂的行為或心境。以下從詞典釋義角度詳細解析:
一、 成語釋義
- 遣愁: 排遣、消除憂愁、煩悶的情緒。"遣"意為排除、打發。
- 索笑: 尋求、讨取歡笑。"索"意為求取、尋找。
- 整體含義: 指通過某種方式(如飲酒、賞景、娛樂等)來驅散心中的愁緒,主動尋找快樂和歡笑。它體現了人們在面對煩惱時,試圖轉換心情、積極尋求解脫和愉悅的生活态度。
二、 字詞解析與來源
- 遣: 《說文解字》釋為“縱也”,有釋放、發送之意,引申為排解、消除。在“遣愁”中,指将愁緒打發走。
- 愁: 《說文解字》釋為“憂也”,指憂慮、苦惱的情緒。
- 索: 《說文解字》釋為“草有莖葉可作繩索”,引申為尋求、索取。在“索笑”中,指主動去尋求、獲得。
- 笑: 《說文解字》釋為“喜也”,指因喜悅而開顔或發聲。
- 該成語結構清晰,由兩個動賓詞組“遣愁”和“索笑”并列組成,強調兩個連續的動作或目的:先排遣憂愁,再尋求歡笑。
三、 用法與文化内涵
- 用法: 通常作謂語、賓語,用于描述人的行為或心理狀态。例如:“值此良辰美景,何不把酒吟詩,遣愁索笑一番?”
- 内涵: 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一種面對逆境或煩憂時的生活智慧,即不沉溺于悲傷,而是主動尋求精神上的慰藉和愉悅,帶有一定的豁達和灑脫色彩。它常出現在古典詩詞和文學作品中,用以表達文人雅士或主人公在失意時自我調節、尋求慰藉的心境。
四、 參考來源
- 《漢語大詞典》 (上海辭書出版社):對“遣愁索笑”有明确收錄和釋義,是研究漢語詞彙的權威工具書之一。其編纂依托大量古今文獻語料,釋義精準可靠。
- 《辭源》 (商務印書館):作為一部主要收錄古漢語詞彙和典故的大型辭書,對“遣愁索笑”這類帶有古典色彩的成語有詳細考釋,注重探源溯流。
- 古代文學作品用例: 該成語雖不如一些高頻成語常見,但在明清小說及文人筆記中可見其使用,是其含義和用法的實際印證。例如在描繪人物心境轉換或宴飲場景時偶有出現。
網絡擴展解釋
“遣愁索笑”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維度解析:
一、基本含義
指通過幽默或尋找開心事物來排解憂愁,達到消愁求樂的目的。該詞強調在困境中主動調節情緒,例如通過笑話、趣事轉移注意力,以緩解負面情緒。
二、出處與典故
最早見于清代孫原湘為《履園叢話》所作的序言:“履園主人于灌園之暇,就耳目所睹聞,著《叢話》二十卷,間以示予曰:‘吾以是遣愁索笑也。’”。作者借編纂書籍的過程,表達以文墨之事排遣煩悶、尋求精神愉悅的态度。
三、語法與用法
- 詞性:動詞性成語
- 結構:并列結構(“遣愁”與“索笑”并列)
- 用法:多作謂語或賓語,如“他以讀書遣愁索笑”。
四、使用場景
適用于描述以下情境:
- 個人通過興趣愛好轉移負面情緒,如旅行、創作等;
- 社交中以幽默化解尴尬或沉重氛圍;
- 文學藝術作品中體現樂觀主義精神。
五、近義延伸
類似意境的表達包括“破涕為笑”“苦中作樂”,但“遣愁索笑”更強調主觀能動性,即主動尋求快樂而非被動等待情緒轉變。
注:該成語在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多出現于文學或正式語境。如需查閱原始文獻,可參考《履園叢話》序言。
别人正在浏覽...
避盈參加稱謝鉏霓出師無名堤捍放諸四海而皆準風門附語戈什哈關行龜腦國際電影節鼓鐘寒溫寰遂湖沼绛蠟奸説驕忌幾般解體金馬進饍棘薪棘蒬涓漣奎藻缧囚麗蕚留句龍函隆敬毛中書梅祿明明蟠幽烹小鮮飄迹平走慢步怯恇秋思氣下器制驅放人來客去山砦神話故事恃憑缞绖雙瞳疏隽輸忠談圓説通天戮蹄閒三尋小菜一碟小至遐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