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箬竹的意思、箬竹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箬竹的解釋

竹名,也叫篛竹。竹之一種。葉片巨大,質薄,多用以襯墊茶葉簍或作各種防雨用品,也用以包裹粽子。 元 李衎 《竹譜詳錄·箬竹》:“箬竹,又名篛竹,出 江 浙 及 閩 廣 ,處處有之。葉類簝竹,但多生傍枝。榦如箭竹,高者不過五七尺。 江西 人專用其葉為茶罨,雲不生邪氣,以此為貴。”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箬竹(學名:Indocalamus tessellatus),是禾本科箬竹屬的常綠灌木或小喬木,在中國傳統文化和日常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以下從漢語詞典釋義、植物學特征及文化應用三方面進行詳細闡釋:


一、詞典釋義與名稱溯源

  1. 《漢語大詞典》釋義

    箬竹指“竹的一種,葉片寬大,可制鬥笠或包粽子”。其名稱中的“箬”本義即指寬大的竹葉,古稱“篛”,《說文解字》注:“楚謂竹皮曰箬”。

    來源:《漢語大詞典》(線上版)http://www.hydcd.com

  2. 《現代漢語詞典》釋義

    強調其功能屬性:“葉片常用于包裹食物,稈可制筆杆或竹編”。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


二、植物學特征與分布

  1. 形态特征

    • 葉片:寬大革質,長10-35厘米,寬2-8厘米,表面深綠色,背面灰綠色,葉緣具細鋸齒(《中國植物志》)。
    • 稈高:通常0.5-1.5米,直徑約5毫米,節間短而中空較小。

      來源:《中國植物志》英文修訂版,Flora of China

  2. 分布範圍

    主産于中國長江以南,如浙江、福建、湖南等地,常見于海拔300-1400米的山坡林下(《中國竹類圖志》)。

    來源:《中國竹類圖志》,中國林業出版社。


三、文化與應用價值

  1. 傳統食俗載體

    箬葉因耐煮、清香、抗菌,成為粽子的經典包裹材料。明代《本草綱目》載:“箬,生南方平澤……其葉與米包粽,清香不腐”。

    來源:李時珍《本草綱目·木部》。

  2. 工藝與民俗用途

    • 鬥笠與船篷:葉片防水性強,閩浙漁民傳統以箬葉編制雨具(《中國民俗大觀》)。
    • 茶包裝:福建武夷山岩茶曾用箬葉防潮貯藏,稱“箬包茶”。

      來源: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網相關記載。

  3. 生态與經濟價值

    其根系可固土防蝕,稈為造紙原料,嫩葉可制茶(《中國經濟植物志》)。浙江安吉等地規模化種植,形成特色産業。

    來源:《中國經濟植物志》,科學出版社。


四、文獻中的文化意象

箬竹在詩詞中象征隱逸與自然,如柳宗元“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其意象已融入江南文化記憶(《全唐詩》注)。

來源:《全唐詩》卷三百五十三,中華書局點校本。


綜合參考文獻:

  1. 《漢語大詞典》線上版
  2.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3. Flora of China (eFloras.org)
  4. 《中國竹類圖志》
  5. 《本草綱目》金陵刻本影印版
  6.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網·傳統技藝條目
  7. 《中國經濟植物志》
  8. 《全唐詩》中華書局點校本

網絡擴展解釋

箬竹是禾本科箬竹屬植物的統稱,具有以下特點:

一、基本信息

二、形态特征

三、分布與生長環境

四、主要用途

  1. 傳統食品包裝:葉片寬大柔韌,常用于包裹粽子、襯墊茶葉簍。
  2. 防雨器具:葉質輕薄防水,可編制鬥笠、船篷等防雨用品。
  3. 藥用與園藝:葉片含特殊成分,傳統醫學認為可“不生邪氣”;矮小叢生的特性也用于園林綠化。

五、曆史文化

早在秦代竹簡中已有“箬”的記載(湖北雲夢縣出土文物),元代《竹譜詳錄》明确記錄了其分布和用途。


如需查看完整學名、形态圖鑒等詳細信息,可參考搜狗百科(來源4)或今日頭條相關科普(來源5)。

别人正在浏覽...

慠慢百職霸業邊屆佖佖秉辔璧水不待見楚舲點花茶娥綠肥胡風綴狗口裡生不出象牙狗鼠官窯骨刺詭變骨噜噜河心會陰監撰戒日機畫矜存禁聲急繕機械運動眷命眷異劇目可搭空黃曠途欄櫃麟符陸羽泉珉陛冥智摸量泥窗匿瑕含垢蟠桃飯皮桶子敲冰戛玉青澒窮荒絕徼泅水讓職日旰三令五申籭簁梢泊沈博沈吟未決撻戮天雨痛剿窮迫向令諧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