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节拍和音调。 汉 蔡琰 《胡笳十八拍》:“十五拍兮节调促,气填胸兮谁识曲!” 鲁迅 《书信集·致窦隐夫》:“新诗先要有节调,押大致相近的韵,给大家容易记,又顺口,唱得出来。”
调节,调养。 宋 苏轼 《与林天和长官书》之十一:“暑雨不常,官事疲勩,摄卫为难,惟加意节调,以时休息为佳也。” 明 张居正 《召见纪事》:“病后加飧,诚为可喜,但元气初復,亦宜节调,过多恐伤脾胃。”
“节调”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以下两层含义:
指音乐或诗歌中的节奏与声调韵律。例如:
古代文献中引申为对身体或生活的调理养护,属历史用法,现代已不常见。例如:
现代使用提示:当前“节调”主要用于文学或音乐领域讨论韵律,第二层含义仅见于古籍或特定历史语境中。
《节调》是一个表示乐曲的调子或旋律的词语。它由“节”和“调”两个字组成。
“节”字的部首是“节”字边框,它共有十个笔画;“调”字的部首是“订”字旁,它共有七个笔画。
《节调》一词最早出现在《晋书·乐志》中,用于描述乐曲的调子。在古代音乐中,不同的调子有不同的节奏、音高和音程,通过给定的节调来演奏乐曲。
《节调》一词的繁体字为「節調」。
在古代,节调字的写法可能有所不同。例如,節字的早期写法为「日戈」,表示元宵佳节的节日;調字的旧写法为「孝·匝」,表示调控声音的方式。
1. 他熟练地演奏着《小提琴协奏曲》的节调。
2. 这首歌的节调轻快欢快,让人忍不住跟着节奏摇摆。
1. 节奏:指音乐中各种乐音按照时间上的规律排列所形成的有规律的重复琴弦发音。
2. 调子:指乐曲中的一种固定的音乐形式和曲调。
3. 调和:指不同音乐元素之间的和谐、协调关系。
旋律、音调、乐调
杂乱、无序、无调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