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飢餓困病。饑,通“ 飢 ”。 清 薛福成 《庸盦筆記·轶聞·名醫治中消病》:“昔 汴 人有得中消病者,日食米二鬥,腹日以膨亨,面日以黃瘦,而身日以饑憊,人無能救藥者。”
“饑憊”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jī bèi,具體含義和用法如下:
基本含義
指因饑餓導緻的疲憊、困頓或病弱狀态。其中:
文獻用例
清代薛福成在《庸盦筆記·轶聞·名醫治中消病》中描述:“身日以饑憊,人無能救藥者”,指患者因長期饑餓導緻身體虛弱、病情加重。
如需更完整的釋義或例句,可參考滬江線上詞典或愛站小工具。
饑憊是形容身體因為長期缺乏食物和休息而疲倦、衰弱的狀态。這種狀态下,人們的體力和精神都會受到嚴重的損耗,無法正常工作和生活。
饑憊的拆分部首是食和心,分别代表食物和心理狀況。食的筆畫數為9,心的筆畫數為4。
饑憊這個詞來源于古代漢語,是由“饑”和“憊”兩個意思相近的詞組成的。在繁體字中,饑的寫法為“饑”,憊的寫法為“憊”。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往往與現代有所不同。饑的古代寫法為“飢”,憊的古代寫法為“敝”。這些寫法在今天的漢字中已經較少使用,而更多地使用了簡化字。
1. 他連續幾天沒有吃飯,整個人看起來非常饑憊。
2. 經過一個漫長的工作日,她感到饑憊不堪,需要好好休息。
饑寒交迫、饑馑、疲憊不堪、勞累過度
疲勞、困乏、疲乏、疲倦
充沛、精力充沛、精神煥發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