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狄的意思、介狄的詳細解釋
介狄的解釋
猶言元兇。《詩·大雅·瞻卬》:“舍爾介狄,維予胥忌。” 馬瑞辰 通釋:“《説文》‘狄之為言淫辟也。’《廣雅·釋言》‘狄,辟也。’古或通以為淫辟之稱。介狄謂大狄,猶雲元惡也。”一說為披甲的北狄。《詩·大雅·瞻卬》:“舍爾介狄,維予胥忌。” 鄭玄 箋:“介,甲也。乃舍女被甲夷狄來侵犯中國者,反與我相怨。” 高亨 注:“此二句言:你放開武裝的 狄國 不管,隻是忌恨我。”
詞語分解
- 介的解釋 介 è 在兩者中間:介于兩者之間。介詞(用在名詞、代詞之前,合起來表示地點、時間、方向、方式等關系的詞,如“從”、“向”、“在”、“以”、“對于”等)。介入。 這樣,這麼:像煞有介事(好像真有這麼回事
- 狄的解釋 狄 í 中國古族名。春秋前,長期活動于齊、魯、晉、衛、宋、鄭等國之間,與諸國有頻繁的接觸。因為他們主要居住于北方,故又通稱“北狄”(亦作“翟”)。 秦漢以後,中國對北方少數民族的統稱。 古代最下級的官
網絡擴展解釋
根據多個權威來源的考證,“介狄”一詞主要有以下兩種解釋:
一、核心含義解析
-
元兇/大惡之人(主流解釋)
《詩經·大雅·瞻卬》中“舍爾介狄,維予胥忌”是最早出處。馬瑞辰在《毛詩傳箋通釋》中認為“介狄”指大惡之人,其中“介”表大,“狄”通“辟”(淫邪)。這一解釋被清代學者普遍采納。
-
披甲戎狄(字面釋義)
鄭玄在《毛詩箋》中将“介”解為铠甲,“狄”指北方少數民族,認為此句描繪周幽王放任武裝夷狄入侵的史實。
二、語義演變脈絡
• 從具體到抽象:早期注疏側重字面解釋(披甲之敵),後逐漸演變為對禍國殃民者的代稱。
• 構詞特點:“介”在古漢語中可作形容詞前綴(如介士、介蟲),強調程度或規模;“狄”則借指外患或奸邪。
三、使用注意
該詞屬古漢語專用詞彙,現代漢語中僅見于文獻研究或特定修辭場景。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含義,如《瞻卬》原句的諷刺對象是周幽王,故“元兇”解更符合語境。
網絡擴展解釋二
介狄(jiè dí)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由“介”和“狄”兩個字組成。下面給出了關于《介狄》的一些基本信息:
拆分部首和筆畫:《介狄》的“介”部首是“人”,由三畫組成;“狄”部首是“犬”,由四畫組成。
來源:《介狄》源自于古代漢字文獻,也常出現在古籍和古代文化作品中。它原指古代華夏族群以北的一個民族。
繁體:《介狄》的繁體字為「介狄」,與簡體字一樣。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存在變化。根據曆史文獻記載,古時候《介狄》的寫法可能略有不同,但整體形狀和結構與現代相似。
例句:以下是幾個使用《介狄》的例句:
1. 《介狄》是中國古代曆史上的一個民族。
2. 許多古籍中有關于《介狄》的曆史記載。
3. 他出生在一個《介狄》的家族。
組詞:可以通過《介狄》來組成其他詞語,例如:
1. 介狄族(jiè dí zú):指古代華夏族群以北的一個民族。
2. 介狄人(jiè dí rén):指屬于介狄族的人。
近義詞:沒有明确的近義詞與《介狄》對應。
反義詞:沒有明确的反義詞與《介狄》對應。
通過上述信息,我們了解到,《介狄》是古代中國曆史上的一個民族,它是由“介”和“狄”兩個字組成,部首分别是“人”和“犬”。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雖然古代漢字的寫法存在變化,但古時《介狄》的寫法與現代基本相似。此外,我們還了解到了一些關于《介狄》的例句和可能的組詞。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