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言元兇。《詩·大雅·瞻卬》:“舍爾介狄,維予胥忌。” 馬瑞辰 通釋:“《説文》‘狄之為言淫辟也。’《廣雅·釋言》‘狄,辟也。’古或通以為淫辟之稱。介狄謂大狄,猶雲元惡也。”一說為披甲的北狄。《詩·大雅·瞻卬》:“舍爾介狄,維予胥忌。” 鄭玄 箋:“介,甲也。乃舍女被甲夷狄來侵犯中國者,反與我相怨。” 高亨 注:“此二句言:你放開武裝的 狄國 不管,隻是忌恨我。”
"介狄"是一個古漢語複合詞,其釋義可從構詞法和文獻用例兩個層面解析:
一、基本釋義 "介"本義為铠甲,引申為堅硬、間隔之意,《說文解字》釋為"畫也。從八從人"(來源:漢典網《說文解字》)。"狄"原指北方少數民族,《禮記·王制》載"西方曰狄"(來源:國學網《禮記注疏》)。組合成詞後,"介狄"特指身披铠甲的狄族士兵,見于《詩經·大雅·瞻卬》"舍爾介狄,維予胥忌",漢代鄭玄注疏時解釋為"介,甲也。狄,夷狄也"(來源: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毛詩注疏》)。
二、詞義演變 明清訓诂學家提出新解,如王夫之《詩經稗疏》認為"介狄"可訓為"大狄",其中"介"取"大"義(來源:古籍閣《詩經稗疏》)。現代《漢語大詞典》綜合諸說,收錄兩種釋義:①披甲的北狄;②大狄(來源:商務印書館《漢語大詞典》第七版)。
該詞屬于曆史詞彙,現代漢語中已鮮少使用,但在研究先秦文獻及古代軍事制度時仍具學術價值。其雙重釋義體現了漢語詞義訓诂的多樣性特點,為考據學者提供了典型研究案例。
根據多個權威來源的考證,“介狄”一詞主要有以下兩種解釋:
一、核心含義解析
元兇/大惡之人(主流解釋) 《詩經·大雅·瞻卬》中“舍爾介狄,維予胥忌”是最早出處。馬瑞辰在《毛詩傳箋通釋》中認為“介狄”指大惡之人,其中“介”表大,“狄”通“辟”(淫邪)。這一解釋被清代學者普遍采納。
披甲戎狄(字面釋義) 鄭玄在《毛詩箋》中将“介”解為铠甲,“狄”指北方少數民族,認為此句描繪周幽王放任武裝夷狄入侵的史實。
二、語義演變脈絡 • 從具體到抽象:早期注疏側重字面解釋(披甲之敵),後逐漸演變為對禍國殃民者的代稱。 • 構詞特點:“介”在古漢語中可作形容詞前綴(如介士、介蟲),強調程度或規模;“狄”則借指外患或奸邪。
三、使用注意 該詞屬古漢語專用詞彙,現代漢語中僅見于文獻研究或特定修辭場景。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含義,如《瞻卬》原句的諷刺對象是周幽王,故“元兇”解更符合語境。
别縣禀應躃人怖悸蔔甲産銷澄虛鹑衣純質東窗事犯泛流匐伏幹着急垢蠹貫氣行幾畫諾坐嘯笏帶漸耳賤疎嬌颦晶晖救死扶傷究索龛難拉鋸簾旌僚俊嶺梅留府六一兒童節鸾山滿滿登登幂零民營镆铘膿腫噴氣發動機蒲谷青山翠竹凄凄惶惶認死扣兒濡筆桑羊散置上風侍酒識面台官詩澀說話之間四先生松包天則豚魚忘筌網壇無拘無礙下其議下鎮西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