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悲傷不安貌。《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七:“ 王公 悽悽惶惶,痛苦不已。”《儒林外史》第四八回:“﹝ 王玉輝 ﹞一路看着水色山光,悲悼女兒,悽悽惶惶。”
不遑甯處貌;匆遽不停貌。 晉 葛洪 《抱樸子·正郭》:“悽悽惶惶,席不暇溫,志在匡亂行道,與 仲尼 相似。” 元 王實甫 《西廂記》第四本第三折:“久已後書兒、信兒,索與我悽悽惶惶的寄。”
“凄凄惶惶”是一個漢語成語,形容悲傷且惶恐不安的狀态,常用于描繪内心或環境的動蕩。以下為詳細解析:
如需更完整例句或曆史出處,可參考《儒林外史》《抱樸子》等文獻。
《凄凄惶惶》是一個成語,意指心情凄涼,惶恐不安的樣子。
《凄凄惶惶》一共由3個部首構成,分别是冫(幾畫),心(4畫),恐(5畫)。
《凄凄惶惶》最早出自唐代白居易的詩作《賦得古原草送别》:“凄凄惶惶,望望日光。”後來成為想象、描寫人們心情凄涼、不安的固定搭配。
《凄凄惶惶》的繁體字為《棲棲惶惶》。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根據《康熙字典》記載,古時的《凄凄惶惶》寫作“悽悽惶惶”。古代的文字變遷比較複雜,所以寫法可能會有一些差異。
1. 學生們考試過後凄凄惶惶的表情讓老師心疼不已。 2. 在這個陌生的城市,他感到凄凄惶惶,不知所措。 3. 面對被炒鱿魚的恐懼,他整天都過得凄凄惶惶。
凄然、凄楚、惶恐、惶惶、凄涼等。
憂傷、苦悶、絕望、沮喪、凄楚等。
歡樂、快樂、愉悅、安心、放松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