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蒲璧和谷璧,二種璧名。是古代代表爵位等級的一種憑證。《周禮·春官·大宗伯》:“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國。王執鎮圭,公執桓圭,侯執信圭,伯執躬圭,子執穀璧,男執蒲璧。”後因以“蒲穀”借指一定的等級和權力。 清 夏燮 《中西紀事·粵民義師》:“一朝受蒲穀之錫,專制嶺海間,比于古之藩鎮,不亦身與名之兩全乎?”
“蒲谷”是古代中國禮制中與爵位等級相關的玉器名稱,具體解釋如下:
“蒲谷”由“蒲璧”和“谷璧”兩種玉器合稱而來,源自《周禮·春官·大宗伯》的記載。周代以玉器作為區分諸侯爵位的憑證,不同身份執不同玉器:
因玉器與爵位直接關聯,“蒲谷”被引申為等級與權力的象征。例如清代夏燮在《中西紀事》中,用“蒲穀之錫”比喻受封地方要職,類似古代藩鎮的地位。
周代通過玉器形制(圭、璧)和紋飾(蒲、谷)嚴格區分貴族等級,體現了“禮制”的核心作用。子爵和男爵作為較低爵位,分别以谷璧、蒲璧為信物,可能與農業相關的職責有關。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周禮》原文或相關禮制研究文獻。
蒲谷(pú gǔ)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指蒲草叢生的山谷或河谷,也可以指生長着蒲草的地方。
蒲谷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草字頭部首“艹”和谷字底部首“谷”,總共有14個筆畫。
蒲谷這個詞在《說文解字》中有記載,它是由古代的植物名稱“蒲草”和表示山谷的字“谷”組合而成的。
蒲谷的繁體字為「蒲穀」。
在古時候,蒲谷的寫法是「蒲穀」,穀字在古代是用「禾、谷多個旁」組合而成的,現在的寫法因簡化而改變。
1. 深山之中,有一個幽靜的蒲谷,生長着各種野花和草木。
2. 這片蒲谷是鳥類的樂園,它們在這裡築巢繁衍。
1. 蒲草:生長在湖泊、河流邊的一種水生植物。
2. 蒲團:用蒲草編織的坐墊。
3. 谷地:山谷中的平地。
4. 谷物:主要産于谷地的糧食作物。
1. 荒谷:草木叢生、少有人迹的山谷。
2. 茅谷:生長着茅草的山谷。
1. 高山:海拔較高、地勢陡峭的山地。
2. 平原:地勢平坦、沒有明顯起伏的大片土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