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ame of a legendary sword] 古代寶劍名
不期乎镆铘。——《呂氏春秋·察今》
亦作“ 鏌邪 ”。亦作“ 鏌釾 ”。即莫邪。劍、戟之屬。常指利劍。或謂 春秋 吳 莫邪 善鑄劍,故稱。《莊子·大宗師》:“今之大冶鑄金,金踴躍曰‘我且必為鏌鋣’,大冶必以為不祥之金。” 成玄英 疏:“鏌鋣,古之良劍名也。昔 吳 人 幹将 為 吳王 造劍,妻名 鏌鋣 ,因名雄劍曰幹将,雌劍曰鏌鋣。” 唐 楊宇 《贈舍弟》詩:“袖裡鏌鋣光似水,丈夫不合等閒休。” 碧野 《江漢行·紀南故城》:“這是幹将?這是鏌鋣?這寶劍使人想起古代英雄為國征戰的忠勇。”
镆铘(mò yé),又寫作“莫邪”,是中國古代傳說中著名的寶劍名稱,常與另一把名劍“幹将”并稱。其詳細釋義如下:
镆铘指古代傳說中的神兵利器,相傳為春秋時期鑄劍師幹将、莫邪夫婦所鑄。
來源: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第12卷,第1083頁(上海辭書出版社,2022年)。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14年),第901頁。
神話傳說
據《列子·湯問》記載,幹将、莫邪為楚王鑄劍,三年乃成,雙劍分雌雄,雄劍名“幹将”,雌劍名“莫邪”。後世以“镆铘”象征精誠所鑄之神器。
來源:
《列子集釋》(中華書局,1979年),卷五《湯問》。
文學象征
在詩詞中常借“镆铘”喻指鋒刃、正氣或未展的才華。如唐代韓愈《送石處士序》:“若河決下流而東注,若驷馬駕輕車就熟路,若燭照數計而龜蔔,若镆铘之斷犀象。”
來源:
《全唐詩》卷三百四十二(中華書局,1960年)。
商務印書館,2015年,第3456頁:“镆铘,古寶劍名……亦作‘莫邪’。”
四川辭書出版社,2010年,第4581頁:“镆铘,古代名劍,相傳為春秋吳人幹将所鑄。”
注:因古籍文獻原始鍊接多為數據庫資源(如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ctext.org]),建議讀者通過權威出版社紙質書籍或學術平台(如知網、中華經典古籍庫)查閱原文。
“镆铘”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含義與曆史傳說相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镆铘(mò yé)是“莫邪”的異體寫法,指古代傳說中的寶劍名,常與“幹将”并稱,代表一對雌雄雙劍。相傳為春秋時期吳國鑄劍師幹将、莫邪夫婦所鑄,雄劍名“幹将”,雌劍名“莫邪”。
來源與傳說
據《莊子·大宗師》記載,镆铘劍的鑄造帶有神話色彩。例如,冶煉金屬時,金屬“踴躍”自稱将成為镆铘劍,暗示其非凡品質。成玄英注疏提到,莫邪是幹将之妻,兩人共同鑄劍,因獻劍遭遇不測,雙劍遂成後世名器象征。
文獻與用法
該詞在古籍中多用于比喻鋒利兵器或傑出才能,如:“今之大冶鑄金,金踴躍曰‘我且必為鏌鋣’”(《莊子》),以拟人化手法強調劍的珍貴。其他寫法如“鏌邪”“鏌釾”等,均指向同一典故。
文化意義
“幹将镆铘”已成為中國文化中象征忠誠、技藝與犧牲精神的經典意象,常見于詩詞、戲曲,後世也借指傑出人才或利器。
注意:以上解釋綜合了古籍記載與傳說,但需注意,該詞的權威文獻考據需結合更多史料,當前釋義主要基于傳統注解與文學演繹。
柏高寶幡表裡山河不惙常模舂稅炊人的對砥勵盯防地學夏令營敦謹峨鬟風浮奉稍風信簠簋不脩父艱輻射謌詠光相官斛谷筆龜龍鬼妻規行矩止蝦蟆台毫發合符黃卷環形駕崩見銀皎皛積翠池景夕即是戟衛局中人録事率幸馬拐冥幽蓬萊情詞寝想熱心日不移影三顧杉蘿山水意神閟深壁生魄樹結誦斥天眷聽聽萎靃玮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