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天則的意思、天則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天則的解釋

(1).猶天道。自然的法則。《易·乾》:“乾元用九,乃見天則。” 唐 楊炯 《渾天賦》:“俯察人事,仰觀天則。” 清 黃宗羲 《鄭蘭臯八十壽序》:“時有常變,勢有順逆,德有剛柔,類有邪正。然此中各有自然之天則。” 劉師培 《無政府主義之平等觀》:“近世哲學家以此法為天則。謂天下事物,均依自然定規之活動力,即變形變化之際,亦各有一定不易之定規。”

(2).天子的法令。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天則"一詞在漢語中主要有以下兩層核心含義,均源自古代哲學與典籍的深刻内涵:

一、自然法則;宇宙規律

指自然界運行的根本法則與客觀規律,是萬物存在、發展所遵循的普遍準則。

出處與例證:

  1. 《周易·乾卦·彖傳》:"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 其中"乾道"即指天道運行的法則,後世常以"天則"概括此類宇宙規律 。
  2. 《詩經·大雅·烝民》:"天生烝民,有物有則。" 鄭玄箋注:"天之生衆民,其性有物象,謂五行仁義禮智信也;其情有所法,謂喜怒哀樂好惡也。" 此處的"則"即指自然賦予的法則 。
  3. 《莊子·天運》:"順之以天理,應之以自然。" 雖未直用"天則",但"天理"與"天則"内涵相通,均強調自然本然的秩序 。

二、天定的規範;神聖的準則

引申為至高無上、不可違背的道德規範或行為标準,常帶有神聖性與權威性。

出處與例證:

  1. 《尚書·泰誓》:"天有顯道,厥類惟彰。" 孔穎達疏:"天有明白之道,其義類惟明。" 此"顯道"即天則在人倫社會的體現 。
  2. 《漢書·刑法志》:"聖人因天秩而制五禮,因天讨而作五刑。" 其中"天秩"指天定的秩序,與"天則"的規範性含義相呼應 。

三、詞義演變與哲學内涵

"天則"融合了道家"道法自然"與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既指物理世界的運行規律(如四時更替、萬物生滅),也涵蓋人類社會應效法的倫理準則(如仁義禮智)。這一概念深刻影響了中國古代政治哲學(如"以天為則"的治國理念)和倫理觀。

權威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商務印書館,2012年,第3冊第567頁。
  2. 《辭源》(修訂本),商務印書館,1988年,第0781頁。
  3. 《中國哲學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14年,"天道"、"自然"條目。
  4. 《十三經注疏》(标點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周易》《尚書》相關篇目。

網絡擴展解釋

“天則”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一、自然法則(核心義項)

指宇宙運行的基本規律或天道,即不以人類意志為轉移的客觀法則。

  1. 經典出處:《周易·乾卦》提出“乾元用九,乃見天則”,強調陰陽變化的自然規律。
  2. 曆代引用:唐代楊炯《渾天賦》中“俯察人事,仰觀天則”體現了對自然法則的觀察;清代黃宗羲、近代劉師培等學者也以此指代哲學層面的自然定規。
  3. 哲學延伸:強調事物變化中的内在規律性,如“變形變化之際,亦有一定不易之定規”。

二、天子法令(引申義項)

特指古代帝王的政令或法律,具有權威性。

三、其他特殊用法

現代作品中,《天則》是作家阿禹創作的武俠小說書名。


提示:如需具體古籍原文或小說内容,可參考《周易》、楊炯《渾天賦》或阿禹作品。以上解釋綜合了詞典釋義與文獻考據。

别人正在浏覽...

白藋同心把絶半氈徧安蔽護慘刻蟬弁純氣鹑野簇辇等望鬥雞台敦洽雠糜犯聲割舍得鈎鈲過隙好語似珠餱食黃初悔恨豁免賤酬匠指薦章錦纕近歲籍圖考試兩瞽相扶涼厚料豆兒利兵吏牍靈湯六才子書鬧仗鷗閣奇齡情禮青袍禦史齊舍湫漻癯弊三尺律燒頭生理鹽水十七八殊刑歎涕滔風田祭鐵輪撥同辭陀羅尼衾溫洛文深之柱五子棋香醪逍遙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