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截票 ”。舊時征收田賦的繳款憑證。分為兩半,一留官府,一給納稅戶。後改為三聯,一留官府,一給差役,一給納稅戶,稱三連串票。 清 黃六鴻 《福惠全書·錢穀·三連串票》:“串票者,納糧花戶執之以為據者也。然花戶有執,而排裡臨限,無憑查截,勢必問之流水,未免號雜而難稽,故截串之不可不并設也。” 清 黃六鴻 《截票免比》:“連二免比票,一截票存算,一歸農免比,合縫用印……查比之日,總書将所存截票存算票根,粘入限簿。”
“截串”是舊時中國征收田賦時使用的一種繳款憑證,其含義和演變可歸納如下:
基本定義
該詞拼音為jié chuàn,又稱“截票”,主要用于明清時期官府向納稅戶征收田賦的流程中,作為繳納錢糧的官方憑證。
憑證形式演變
功能與作用
通過分割或聯單設計,确保征稅過程的透明性。納稅戶持有的部分可用于核對賬目,避免重複征稅或貪污行為。
曆史文獻記載
清代黃六鴻在《福惠全書·錢穀·三連串票》中提到,截串的設計是為了方便核查納稅記錄,減少賬目混亂(“無憑查截,未免號雜而難稽”)。
總結
這一制度反映了古代稅收管理的規範化嘗試,兼具財政管控和防弊功能,是研究中國傳統賦稅制度的重要術語。
如需更詳細的史料或地域性差異分析,可參考《福惠全書》等古籍文獻。
截串是一個漢字詞語,可以作為動詞,表示将繩索、線等物體割斷、切開或者暫時中斷其延伸。截串也可以用作名詞,指的是斷開的繩索、線等剩餘部分。
截串這個詞可以從其字形來看,可以拆分為兩個部首,其中“戈”是左邊一個單獨的部首,“千”是右邊一個獨立的部首。
根據筆畫計算,截串的總筆畫數是7筆。
截串這個詞的來源較為簡單。截意為切割,串意為線或繩子。因此,截串的意思可以理解為切割線或繩子。
截串這個漢字在繁體中的寫法是截線。
古時候,截這個字的寫法與現代相差不大,可以簡單理解為戈的上方再加一點或者一撇。
串這個字在古代寫法中,上方的點變為“穴”字旁,下方的點變為“⺡”字旁,中間的兩筆改為橫折。整體形狀比現代簡化了一些。
1. 他有一雙利劍,能夠輕松地截斷一根粗繩。
2. 士兵迅速截斷了敵人的通訊線,使其失去了聯繫。
1. 截胡:指在别人結婚儀式上插入自己行為,試圖奪取主角的對方。
2. 截殺:用武器或其他方式迅速打擊敵人,使其失去行動能力。
3. 斷絕:與截串類似,指中斷或切斷與某人或某物的聯繫。
1. 切斷:指将物體分開,使其成為兩截或多截。
2. 終止:指中止或停止某個行為或活動。
延伸:指延長或擴展某個物體的長度、距離或時間。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