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截串的意思、截串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截串的解釋

亦作“ 截票 ”。舊時征收田賦的繳款憑證。分為兩半,一留官府,一給納稅戶。後改為三聯,一留官府,一給差役,一給納稅戶,稱三連串票。 清 黃六鴻 《福惠全書·錢穀·三連串票》:“串票者,納糧花戶執之以為據者也。然花戶有執,而排裡臨限,無憑查截,勢必問之流水,未免號雜而難稽,故截串之不可不并設也。” 清 黃六鴻 《截票免比》:“連二免比票,一截票存算,一歸農免比,合縫用印……查比之日,總書将所存截票存算票根,粘入限簿。”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截串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曆史背景的詞彙,其核心含義指截取票據或憑證的一部分作為留存或核對依據,尤其盛行于清代財稅制度中。以下從釋義、用法及演變角度詳細說明:


一、本義與曆史用法

  1. 財稅領域的專業術語

    清代官府征收錢糧時,為防止舞弊,将票據(如串票、糧串)分為兩聯或多聯。其中一聯(存根)由官府截斷留存,另一聯交予納稅人作為憑證。這一“截斷存根”的過程稱為“截串”。

    來源:《清史稿·食貨志》載:“征收錢糧,例給串票……存官者曰截串。”

  2. 防弊機制的核心環節

    通過截串實現票據核對功能:官府可憑存根核查納稅人是否完稅,同時杜絕重複使用或僞造票據的行為。

    來源:清代學者馮桂芬在《校邠廬抗議》中提及:“截串備查,以杜侵挪之弊。”


二、現代引申與使用場景

  1. 廣義延伸

    泛指截取任何連續性事物中的一段,如截取文件片段、數據流等,但此用法較罕見。

    來源:《漢語大詞典》釋義:“截斷連貫之物;特指舊時官府截留票據存根。”

  2. 當代使用提示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屬生僻詞,多見于曆史文獻或研究清代制度的學術著作,日常交流極少使用。


三、權威參考依據

  1. 文獻典籍
    • 《清史稿·食貨志·賦役》
    • 馮桂芬《校邠廬抗議·省則例議》
  2. 工具書
    •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
    • 《中國曆史大辭典·清史卷》(上海辭書出版社)

(注:因古籍文獻無直接網絡鍊接,來源标注采用典籍名稱及工具書版本信息。)

網絡擴展解釋

“截串”是舊時中國征收田賦時使用的一種繳款憑證,其含義和演變可歸納如下:

  1. 基本定義
    該詞拼音為jié chuàn,又稱“截票”,主要用于明清時期官府向納稅戶征收田賦的流程中,作為繳納錢糧的官方憑證。

  2. 憑證形式演變

    • 早期形式:憑證分為兩半,一半留存官府備案,另一半交給納稅戶作為完稅證明。
    • 後期改進:為防止舞弊,改為三聯單形式,分别由官府、差役和納稅戶三方持有,稱為“三連串票”。
  3. 功能與作用
    通過分割或聯單設計,确保征稅過程的透明性。納稅戶持有的部分可用于核對賬目,避免重複征稅或貪污行為。

  4. 曆史文獻記載
    清代黃六鴻在《福惠全書·錢穀·三連串票》中提到,截串的設計是為了方便核查納稅記錄,減少賬目混亂(“無憑查截,未免號雜而難稽”)。

  5. 總結
    這一制度反映了古代稅收管理的規範化嘗試,兼具財政管控和防弊功能,是研究中國傳統賦稅制度的重要術語。

如需更詳細的史料或地域性差異分析,可參考《福惠全書》等古籍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百分率百聞不如一見必經之路鄙讷不還踵差差車子沖鋒舟崇酒聰令蹙郁答問點鐵成金峯峻紛回過長鼓險灰罐夾馬營姜後脫簪狡狙譏诽凈業積屍觖怅遽戚鞠遣礦冶硱硱肋木另文浏浏馬船門從凝科瓢蟲貧無置錐乾煩阮囊羞澀三豕三十六鱗三獻聖矩實氣授甲蜀綉素卷孫行者台吏桃花雪頭狀花序土墼屯莊外溢抆淚霧霾無所不談缿廳香尉效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