觖怅的意思、觖怅的詳細解釋
觖怅的解釋
謂因不如意而感到不痛快。 明 張居正 《寄有道李中溪言求歸未遂》:“但恐世纏日錮,歸宿無期,觖悵!觖悵!”
詞語分解
- 觖的解釋 觖 é 不滿意:觖望(不滿意,抱怨)。 古同“抉”,挑剔。 筆畫數:; 部首:角; 筆順編號:
- 怅的解釋 怅 (悵) à 失意,不痛快:怅然若失。怅恍(恍惚)。怅望(怅然懷想)。怅惘。怅惋。怅怅。惆怅。 筆畫數:; 部首:忄;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觖怅”是一個較為少見的漢語詞彙,現從以下幾個方面綜合解釋:
一、基本釋義
- 發音:jué chàng
- 含義:指因不如意而感到煩悶、不痛快,帶有内心失落或遺憾的情緒。如明代張居正在書信中寫道:“但恐世纏日錮,歸宿無期,觖怅!觖怅!”
二、詞語構成
- 觖:原指酒未熟透,引申為“未滿足的缺憾”
- 怅:意為煩悶、憂愁,如“怅然若失”
兩者組合後,強化了因缺憾而苦悶的情感色彩。
三、使用場景
多用于書面語或文學創作中,描述對現實困境、人生際遇的感慨,例如:
- 表達仕途不順的無奈:“觖怅自失”
- 形容理想未達的失落:“怊怅餘徽”(注:此處“怊怅”與“觖怅”近義)
四、近義詞辨析
與“惆怅”“怊怅”相似,但“觖怅”更強調因未滿足的缺憾導緻的苦悶,而“惆怅”多指無具體原因的淡淡哀愁。
注:該詞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常見于古籍或仿古語境中。如需更多例句,可參考《寄有道李中溪言求歸未遂》等明代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觖怅》是一個古漢字詞語,意思為不滿足、失落、苦悶,常用于形容情緒低落、煩悶不樂的狀态。
拆分部首和筆畫:
- 觖: 右偏旁部首,由左刀右虍組成,總共有8筆;
- 怅: 心偏旁部首,由長短兩個橫杠和一個豎撇組成,總共有9筆。
來源:
《觖怅》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古代文獻中, 是由兩個漢字合并而成。《觖》有不舒暢、不滿足之意,描述内心不滿意,不快樂的感覺;《怅》表示傷感、失去愉悅感、困擾心扉之意。
繁體:
繁體字為「覺悵」。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觖怅」的寫法與現代稍有不同。觖的古寫為「角目」,而怅的古寫為「倀」。
例句:
1. 心中萦繞着一絲觖怅的情緒,她默默地望着遠方。
2. 失去重要工作的他一直感到觖怅不已。
組詞:
1. 觖憤 不滿、憤懑
2. 觖喪 失落、苦悶
3. 怅惘 煩悶、沮喪
近義詞:
1. 郁悶 情緒低落、煩躁
2. 憂郁 憂傷、沮喪
3. 苦悶 痛苦、郁結
反義詞:
1. 快樂 開心、愉快
2. 滿足 足夠、滿意
3. 舒暢 輕松、舒服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