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遽戚的意思、遽戚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遽戚的解釋

敬畏貌。 明 袁宗道 《壽封公龍川郭公七公袠序》:“大人雖性沖夷,然不能遽戚事長吏,以故令 舒城 。”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遽戚"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遽戚"意為敬畏貌,形容恭敬、畏懼的神态或态度。該詞由"遽"(表急促、惶恐)與"戚"(表憂愁、親密)組合而成,整體表達對權威或上級的敬畏。

二、文獻出處
明代袁宗道《壽封公龍川郭公七公袠序》中首次出現該詞:"大人雖性沖夷,然不能遽戚事長吏,以故令舒城。" 意指主人公性格平和,卻因無法對長官表現出敬畏态度而被調任。

三、字義拆分

  1. 遽:含多層古義,既指倉促(如"匆遽")、驚慌(如"惶遽"),也指驿車(如"乘遽而至")。
  2. 戚:既可表親屬關系(如"親戚"),也可表憂愁(如"哀戚"),在此語境中與敬畏情緒相關。

四、補充說明
宋代方回《大衍易吟四十首》曾用該詞:"夜暗勿遽戚,晝光無疾行",通過晝夜對比強調敬畏态度的情境適用性。該詞屬于生僻古語,現代漢語已極少使用。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句背景,可參考滬江線上詞典及《大衍易吟》相關分析。

網絡擴展解釋二

《遽戚》的意思

《遽戚》是一個成語,表示突然感到悲傷或驚愕。

《遽戚》的拆分部首和筆畫

《遽戚》由兩個部首組成:辶(辵)和虍。其中,辶(辵)是一個行走部首,虍是一個獨立的部首。

《遽戚》共有14個筆畫。

《遽戚》的來源

《遽戚》最早出現在《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中,是原指一種突然感到悲傷的情緒。

《遽戚》的繁體

《遽戚》的繁體字為「遽慼」。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遽的寫法為「」,戚的寫法為「」。

《遽戚》的例句

他聽到這個消息,不禁遽戚起來。

組詞

遽臨、遽卒、戚戚、戚然、憂戚等。

近義詞

突然悲傷、驚愕等。

反義詞

欣喜、快樂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