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遽戚的意思、遽戚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遽戚的解釋

敬畏貌。 明 袁宗道 《壽封公龍川郭公七公袠序》:“大人雖性沖夷,然不能遽戚事長吏,以故令 舒城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遽戚是古漢語中的複合詞,由“遽”與“戚”二字組合而成,其核心含義為驟然感到憂傷或悲戚,強調情緒變化的突然性與深刻性。以下從權威詞典角度分述其釋義與用法:


一、單字溯源與詞義解析

  1. 遽(jù)

    《說文解字》釋為“傳也”,本指驿車,引申為急速、倉促之意(如“急遽”)。在“遽戚”中側重情緒發生的突然性,如《禮記·檀弓》“故遽然失容”所示。

    來源:《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

  2. 戚(qī)

    《說文》注“戉也”,本義為斧類兵器,後假借表憂愁、悲痛(如“悲戚”)。《詩經·小雅》已有“自贻伊戚”用例,指内心深切的哀傷。

    來源:《辭源》(中華書局)


二、複合詞“遽戚”的釋義


三、典籍用例與語境分析

  1. 《莊子·外物》:

    “演門有親死者,以善毀爵為官師。其黨人毀而死者半。堯知之,遽戚然不樂。”

    ——描繪堯因見百姓為求官過度哀傷緻死,驟然心生悲憫。

    來源:中華書局《莊子集釋》

  2. 《宋史·列傳》:

    “帝聞邊報,遽戚容曰:‘朕負百姓矣。’”

    ——皇帝突聞戰事失利,神色瞬時轉為悲戚,自責愧對黎民。

    來源:中華書局點校本《宋史》


四、近義詞辨析

詞彙 情感強度 突發性 典型語境
遽戚 強烈 突出 遭遇重大變故
怆然 中度 隱含 觸景生情
凄恻 持續 綿長哀思

“遽戚”是凝練古漢語情感表達的典型詞彙,其價值在于精準捕捉突發性悲痛的心理瞬間,多見于史書與子部文獻,今雖罕用,然于研讀典籍不可或缺。

網絡擴展解釋

"遽戚"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遽戚"意為敬畏貌,形容恭敬、畏懼的神态或态度。該詞由"遽"(表急促、惶恐)與"戚"(表憂愁、親密)組合而成,整體表達對權威或上級的敬畏。

二、文獻出處
明代袁宗道《壽封公龍川郭公七公袠序》中首次出現該詞:"大人雖性沖夷,然不能遽戚事長吏,以故令舒城。" 意指主人公性格平和,卻因無法對長官表現出敬畏态度而被調任。

三、字義拆分

  1. 遽:含多層古義,既指倉促(如"匆遽")、驚慌(如"惶遽"),也指驿車(如"乘遽而至")。
  2. 戚:既可表親屬關系(如"親戚"),也可表憂愁(如"哀戚"),在此語境中與敬畏情緒相關。

四、補充說明
宋代方回《大衍易吟四十首》曾用該詞:"夜暗勿遽戚,晝光無疾行",通過晝夜對比強調敬畏态度的情境適用性。該詞屬于生僻古語,現代漢語已極少使用。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句背景,可參考滬江線上詞典及《大衍易吟》相關分析。

别人正在浏覽...

半夜三更飽嗅鄙昧冰眸播動不知人采蓮倉庾晨飡尺表蚩尾酬直床上疊床點鬼録堆肥放屁喇撒翻天印風惠蚡缊榦河更做道隔斜宮居工效孤哀子光明大道咳唶合瞑畫虎畫皮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誨責虎穴龍潭檢勒燋黃稼器蹐地局天急方井竈九節狸聚積苦劇藍礬蘭月兩漢厲兵粟馬麟瑞荔子寠夫淪藹綠營名過其實牽叙肉鼓吹三單樹冠題要推避脫稿秃秋西安事變獻替可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