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截串的意思、截串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截串的解释

亦作“ 截票 ”。旧时征收田赋的缴款凭证。分为两半,一留官府,一给纳税户。后改为三联,一留官府,一给差役,一给纳税户,称三连串票。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钱穀·三连串票》:“串票者,纳粮花户执之以为据者也。然花户有执,而排里临限,无凭查截,势必问之流水,未免号杂而难稽,故截串之不可不并设也。” 清 黄六鸿 《截票免比》:“连二免比票,一截票存算,一归农免比,合缝用印……查比之日,总书将所存截票存算票根,粘入限簿。”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截串”是旧时中国征收田赋时使用的一种缴款凭证,其含义和演变可归纳如下:

  1. 基本定义
    该词拼音为jié chuàn,又称“截票”,主要用于明清时期官府向纳税户征收田赋的流程中,作为缴纳钱粮的官方凭证。

  2. 凭证形式演变

    • 早期形式:凭证分为两半,一半留存官府备案,另一半交给纳税户作为完税证明。
    • 后期改进:为防止舞弊,改为三联单形式,分别由官府、差役和纳税户三方持有,称为“三连串票”。
  3. 功能与作用
    通过分割或联单设计,确保征税过程的透明性。纳税户持有的部分可用于核对账目,避免重复征税或贪污行为。

  4. 历史文献记载
    清代黄六鸿在《福惠全书·钱穀·三连串票》中提到,截串的设计是为了方便核查纳税记录,减少账目混乱(“无凭查截,未免号杂而难稽”)。

  5. 总结
    这一制度反映了古代税收管理的规范化尝试,兼具财政管控和防弊功能,是研究中国传统赋税制度的重要术语。

如需更详细的史料或地域性差异分析,可参考《福惠全书》等古籍文献。

网络扩展解释二

截串的意思

截串是一个汉字词语,可以作为动词,表示将绳索、线等物体割断、切开或者暂时中断其延伸。截串也可以用作名词,指的是断开的绳索、线等剩余部分。

拆分部首和笔画

截串这个词可以从其字形来看,可以拆分为两个部首,其中“戈”是左边一个单独的部首,“千”是右边一个独立的部首。

根据笔画计算,截串的总笔画数是7笔。

词源来源

截串这个词的来源较为简单。截意为切割,串意为线或绳子。因此,截串的意思可以理解为切割线或绳子。

繁体写法

截串这个汉字在繁体中的写法是截線。

古时候汉字写法

古时候,截这个字的写法与现代相差不大,可以简单理解为戈的上方再加一点或者一撇。

串这个字在古代写法中,上方的点变为“穴”字旁,下方的点变为“⺡”字旁,中间的两笔改为横折。整体形状比现代简化了一些。

例句

1. 他有一双利剑,能够轻松地截断一根粗绳。

2. 士兵迅速截断了敌人的通讯线,使其失去了联系。

组词

1. 截胡:指在别人结婚仪式上插入自己行为,试图夺取主角的对方。

2. 截杀:用武器或其他方式迅速打击敌人,使其失去行动能力。

3. 断绝:与截串类似,指中断或切断与某人或某物的联系。

近义词

1. 切断:指将物体分开,使其成为两截或多截。

2. 终止:指中止或停止某个行为或活动。

反义词

延伸:指延长或扩展某个物体的长度、距离或时间。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