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截票 ”。旧时征收田赋的缴款凭证。分为两半,一留官府,一给纳税户。后改为三联,一留官府,一给差役,一给纳税户,称三连串票。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钱穀·三连串票》:“串票者,纳粮花户执之以为据者也。然花户有执,而排里临限,无凭查截,势必问之流水,未免号杂而难稽,故截串之不可不并设也。” 清 黄六鸿 《截票免比》:“连二免比票,一截票存算,一归农免比,合缝用印……查比之日,总书将所存截票存算票根,粘入限簿。”
截串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历史背景的词汇,其核心含义指截取票据或凭证的一部分作为留存或核对依据,尤其盛行于清代财税制度中。以下从释义、用法及演变角度详细说明:
财税领域的专业术语
清代官府征收钱粮时,为防止舞弊,将票据(如串票、粮串)分为两联或多联。其中一联(存根)由官府截断留存,另一联交予纳税人作为凭证。这一“截断存根”的过程称为“截串”。
来源:《清史稿·食货志》载:“征收钱粮,例给串票……存官者曰截串。”
防弊机制的核心环节
通过截串实现票据核对功能:官府可凭存根核查纳税人是否完税,同时杜绝重复使用或伪造票据的行为。
来源:清代学者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提及:“截串备查,以杜侵挪之弊。”
广义延伸
泛指截取任何连续性事物中的一段,如截取文件片段、数据流等,但此用法较罕见。
来源:《汉语大词典》释义:“截断连贯之物;特指旧时官府截留票据存根。”
当代使用提示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已属生僻词,多见于历史文献或研究清代制度的学术著作,日常交流极少使用。
(注:因古籍文献无直接网络链接,来源标注采用典籍名称及工具书版本信息。)
“截串”是旧时中国征收田赋时使用的一种缴款凭证,其含义和演变可归纳如下:
基本定义
该词拼音为jié chuàn,又称“截票”,主要用于明清时期官府向纳税户征收田赋的流程中,作为缴纳钱粮的官方凭证。
凭证形式演变
功能与作用
通过分割或联单设计,确保征税过程的透明性。纳税户持有的部分可用于核对账目,避免重复征税或贪污行为。
历史文献记载
清代黄六鸿在《福惠全书·钱穀·三连串票》中提到,截串的设计是为了方便核查纳税记录,减少账目混乱(“无凭查截,未免号杂而难稽”)。
总结
这一制度反映了古代税收管理的规范化尝试,兼具财政管控和防弊功能,是研究中国传统赋税制度的重要术语。
如需更详细的史料或地域性差异分析,可参考《福惠全书》等古籍文献。
阿剌兵矢槽头买马看母子斥资厨师脞言低谷骶骨定形斗历斗升端慤笃烈独乡讹佚芳芽垡子胏石凤婿风序辅正弓旌姑胥台号房虎螭降下碱瘠简师燋花嘉荣饥苦金政褧裳军烽伉俍课输楛耕略寝六食迷迷愣愣貉一丘男大须婚偏端庆诞青女月穷滞雀籙桡旃湿虀虀时顷束手听命通滙投央土地神望养伪端緼巡兀颜消遣胁从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