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祭祀時獻酒三次,即初獻爵、亞獻爵、終獻爵,合稱“三獻”。《儀禮·聘禮》:“薦脯醢,三獻。”《後漢書·百官志二》:“光祿勳,卿一人……郊祀之事,掌三獻。” 宋 王禹偁 《南郊大禮》詩之三:“三獻欲終侵曙色,百神齊下散天香。” 明 楊慎 《江祀記》:“肅将天祝,幽贊于神明,舉爟張樂,三獻望燎已,事乃竣。”
(2).三種祭品。 宋 沉括 《夢溪筆談·辯證一》:“祭禮有腥、燖、熟三獻。”
(3).三次呈獻。 唐 韓愈 《孟生詩》:“ 卞和 試三獻,期子在秋砧。” 明 何景明 《送石秀才下第還趙州》詩:“ 荊 玉已三獻, 冀 羣當一空。”
“三獻”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主要可分為傳統禮儀和現代引申兩類:
祭祀儀式
指古代祭祀時三次獻酒的流程,分初獻爵(首次獻酒)、亞獻爵(第二次獻酒)、終獻爵(第三次獻酒),合稱“三獻”。這一禮儀常見于祭孔、郊祀等重大典禮,主祭者按身份高低依次執行。例如唐代國學釋奠禮中,皇太子、國子祭酒、司業分别擔任三獻角色。
其他釋義
現代語境中,“三獻”被賦予新内涵,指代獻血、獻造血幹細胞、獻人體器官組織三種公益行為,體現生命救助的大愛精神。
提示:若需了解古籍原文或現代捐獻的具體流程,可參考《儀禮·聘禮》《後漢書·百官志》及公益機構相關說明。
《三獻》是一個詞語,它指的是古代禮儀中的一種行為,主要是指官員上朝時向君主進獻三項禮物的儀式。
根據《康熙字典》,《三獻》可以拆分為“⺡”(水部首)和“⺭”(示部首)。它的總筆畫數為十七畫。
《三獻》一詞最早出現在《禮記·王制篇》中,是古代中國君主制度中的一項重要禮儀。古代的官員在上朝時,需要向君主獻上三種不同的禮物,以示尊敬和忠誠。
《三獻》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三獻」。
根據考古發現,古代的《三獻》一詞在漢字寫法上可能存在變體。但在通常情況下,它的寫法與現代類似,即「三獻」。
1. 古代官員行使《三獻》的儀式,是一種尊敬和表達忠誠的方式。
2. 他在朝廷大殿上隆重地完成了三獻的禮儀。
3. 這種獨特的三獻制度體現了古代禮儀的莊重和嚴謹。
1. 五獻:古代官員在上朝時向君主進獻五種禮物的儀式。
2. 九獻:古代官員在上朝時向君主進獻九種禮物的儀式。
3. 三獻禮:古代官員上朝時進行的三獻儀式。
1. 三貢:指古代官員上朝時向君主進獻三種貢品的儀式。
2. 三進:指古代官員上朝時進行的三次進獻儀式。
3. 三奉:指古代官員上朝時向君主進獻三種供品的儀式。
在古代的禮儀制度中,沒有特定的詞語與《三獻》形成直接的反義關系。因此,可以考慮使用諸如“不獻”、“不進”、“不奉”等詞語來表示相反的意思。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