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三獻的意思、三獻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三獻的解釋

(1).古代祭祀時獻酒三次,即初獻爵、亞獻爵、終獻爵,合稱“三獻”。《儀禮·聘禮》:“薦脯醢,三獻。”《後漢書·百官志二》:“光祿勳,卿一人……郊祀之事,掌三獻。” 宋 王禹偁 《南郊大禮》詩之三:“三獻欲終侵曙色,百神齊下散天香。” 明 楊慎 《江祀記》:“肅将天祝,幽贊于神明,舉爟張樂,三獻望燎已,事乃竣。”

(2).三種祭品。 宋 沉括 《夢溪筆談·辯證一》:“祭禮有腥、燖、熟三獻。”

(3).三次呈獻。 唐 韓愈 《孟生詩》:“ 卞和 試三獻,期子在秋砧。” 明 何景明 《送石秀才下第還趙州》詩:“ 荊 玉已三獻, 冀 羣當一空。”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三獻是漢語中具有多重文化内涵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與中國古代禮儀制度密切相關,主要包含以下三層釋義:

一、古代祭祀禮儀的核心環節

指祭祀時三次獻酒的儀式,分為初獻、亞獻、終獻三個步驟。主祭人(初獻)先行奠酒,再由助祭者(亞獻)和終獻者依次獻酒,象征對神靈或祖先的漸進式敬意。此禮制源于周代,是宗廟祭祀、社稷大典的固定儀程。

來源依據:《周禮·春官·司尊彜》詳載祭祀用酒制度;朱熹《儀禮經傳通解》卷十四釋:“三獻,獻神之禮成也。”

文化延伸:唐代“三獻官”制度(初獻由皇帝或親王擔任,亞獻、終獻由公卿擔任)進一步強化其等級性。

二、科舉制度的代稱

代指鄉試、會試、殿試三級科舉考試體系。士子通過鄉試為“舉人”(第一獻),會試中試為“貢士”(第二獻),殿試及第為“進士”(第三獻),合稱“三獻”。

來源依據:清代《幼學瓊林·科第》:“中狀元曰獨占鳌頭,中解元曰名魁虎榜。三獻已成,金榜題名。”

關聯概念:亦指科舉中的“三元”(解元、會元、狀元),體現傳統社會對層級進階的重視。

三、宴飲禮節中的敬酒程式

在宴席中,主人向賓客三次敬酒的禮儀,表達對賓客的極緻尊重。此禮多見于《詩經》記載的周代宴飨文化,如《小雅·瓠葉》中“酌言獻之”“酌言酢之”“酌言酬之”的三獻流程。

來源依據:《儀禮·鄉飲酒禮》規定主人獻賓、賓酢主人、主人酬賓的三獻之序;鄭玄注:“獻、酢、酬,謂一獻之禮三加也。”

文化價值提示:三獻制度貫穿中國古代禮制、科舉與社交,其“三”數結構體現了儒家“禮以三為成”的哲學觀,成為中華禮儀文化的重要符號。

參考文獻典籍

  1. 《周禮注疏》(中華書局點校本)
  2. 朱熹《儀禮經傳通解》(《朱子全書》本)
  3. 《新唐書·禮樂志》(中華書局二十四史修訂本)
  4. 《幼學瓊林》(鳳凰出版社箋注本)
  5. 《儀禮正義》(清胡培翚撰,上海古籍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三獻”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主要可分為傳統禮儀和現代引申兩類:

一、傳統禮儀中的“三獻”

  1. 祭祀儀式
    指古代祭祀時三次獻酒的流程,分初獻爵(首次獻酒)、亞獻爵(第二次獻酒)、終獻爵(第三次獻酒),合稱“三獻”。這一禮儀常見于祭孔、郊祀等重大典禮,主祭者按身份高低依次執行。例如唐代國學釋奠禮中,皇太子、國子祭酒、司業分别擔任三獻角色。

  2. 其他釋義

    • 三種祭品:如宋代沈括《夢溪筆談》提到“腥、燖、熟”三種祭品形式。
    • 三次呈獻:泛指多次進獻的行為,如唐代文獻中“三獻望燎”的描述。

二、現代引申含義

現代語境中,“三獻”被賦予新内涵,指代獻血、獻造血幹細胞、獻人體器官組織三種公益行為,體現生命救助的大愛精神。

三、使用場景與示例


提示:若需了解古籍原文或現代捐獻的具體流程,可參考《儀禮·聘禮》《後漢書·百官志》及公益機構相關說明。

别人正在浏覽...

哀宥百羅白專碑趺冰棍畢掩藏鈎漕饟伧人廚頭竈腦叢手打草疊毀笛韻斷燼堕嬾恩台兒童心理學放教風鬣紛郁賦輿感私卦理瑰貨寒麥寒梭橫屍禾粟洪門活閻王簡牍節符敬诎進如酒具卷婁窠窠焅虐勞止柳莊翁亂迹鳴壁泥色绮季祠奇門青翰去甲曲瓊三對面先生繩厥祖武手梏霜氣橫秋說話之間讨捕忘八蛋枉說蕭光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