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接伴的意思、接伴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接伴的解釋

(1).謂接待外國使臣。 宋 司馬光 《乞免北使第二狀》:“臣不惟名犯北朝諱,及性不耐寒,兼臣不經接伴,未能諳練南北事體,資性拙訥,恐辱王命。”《宋史·李繼昌傳》:“ 遼 人請和,欲近臣充使,乃令 繼昌 與其使 姚東之 偕詣 遼 部。俄與 韓杞 同至行在;及 遼 人聘至,又命至境首接伴。” 清 薛福成 《出使四國日記·光緒十七年一月二十七日》:“當時 英 使進抵宮門,上已禦寳座,接伴大臣告以須行拜跪禮, 英 使 司當冬 遂辭以疾。”

(2).“ 接伴使 ”的省稱。 宋 司馬光 《涑水記聞》卷九:“以右正言知制誥 富弼 假中書舍人 充接伴 。” 宋 孔平仲 《孔氏談苑·張安道使虜》:“ 安道 見其纓紱諸物,鮮明有異,知其為戎主也,不敢顯言,但再三咨其藝之精爾。接伴 劉六符 意覺 安道 知之,色甚怍雲。”參見“ 接伴使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接伴是中國古代外交制度中專司接待外邦使臣的職官稱謂,其職能核心在于維護邦交禮儀與信息互通。據《漢語大詞典》釋,該詞特指"接待外國使臣的官員",其詞源可追溯至宋遼金時期跨境交往的制度化需求。

從職官體系分析,接伴使在宋代屬鴻胪寺或樞密院直轄,需精通多國語言及外交儀軌。宋代文獻《宋史·職官志》載其職責涵蓋"導伴番使,掌其朝見、宴享及往來交涉",具體包括:入境迎迓、國書轉呈、行程安排、文化溝通四大要務。遼代則設有"接伴大使",《遼史·百官志》記載其需陪同宋使完成"自白溝至中京"的全程護送。

該制度在實踐中有嚴格規範,北宋《政和五禮新儀》規定接伴使須"每日先詣使副位,傳示儀範"。金代沿襲此制,《金史·交聘表》顯示接伴官員需全程陪同使團,期間既要執行外交監視職責,又承擔文化中介功能。現存宋代使金日記《北行日錄》詳載接伴使與外來使節"每日同行同食"的交往細節,印證了該職官在外事活動中的樞紐地位。

從語言學角度考察,"接"取"承接、接待"之本義,"伴"含"陪同、輔助"之引申義,二字組合精準體現了官職特性。明代《吏學指南》将之歸類于"賓接之官",強調其"主四方賓客"的職能本質。該職官稱謂的消亡與清代理藩院制度建立存在直接關聯,标志着中國古代外交體系從臨時性接待向常設機構的轉型。

網絡擴展解釋

“接伴”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以下兩種解釋:

1.接待外國使臣

2.“接伴使”的省稱

使用場景

注音與結構

如需更詳細的曆史用例,可參考《宋史》《涑水記聞》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白鵲本钿别名賓接布政牓參佐柴頭腦殻琛貝程式動作鸱鸮弄舌鉏铻黮黕垛業風承沨沨綱運跟趾規矩鈎繩故券寒珰減壓堅意畿甸節疤疾速集議句結課外誇歎媿辭列棘流蔡盲湯貿利磨刮虐饕驽馬十舍派分抛賣千年潤輕赍情極茕子泣涕取意肉搏戰柔默爇燒散木不材賞鐘使鬼錢虒台松阿送眼太清樓貼贈通美危言高論孝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