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舊時的契約。《宋史·王質傳》:“初, 旦 為中書舍人,家貧,與昆弟貸人息錢,違期以所乘馬償之。 質 閲書得故券,召子弟示之曰:‘此吾家素風,爾曹當毋忘也。’” 明 沉德符 《野獲編·禮部一·董伯念》:“﹝ 伯念 ﹞舉故券以示小民,或止半價,或許回贖。”
故券是漢語中一個較為生僻的複合詞,由“故”與“券”二字組合而成,其含義需結合兩字的古義及曆史語境理解。以下是基于權威漢語工具書的詳細解釋:
故
指舊有的、過去的、陳舊的。《說文解字》釋為“使為之也”,引申為原有的事物或已發生的事件。
來源:《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參考鍊接:漢語大詞典線上版
券
本義為契據、憑證,古代多指竹木制成的契約文書,一分為二,雙方各執其一作為信物。《說文解字》載:“券,契也……以刀判契其旁,故曰契券。”
來源:《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參考鍊接:商務印書館工具書平台
故券特指陳舊或失效的契約、憑證,常見于古籍中描述作廢的文書。其核心含義包含兩層:
例證:清代《康熙字典》引《正字通》:“故券,謂舊約也。”
來源:《康熙字典》(中華書局影印本)
參考鍊接:國學大師《康熙字典》檢索
北宋《太平廣記·卷四百》載一典故:
“其人乃出故券曰:‘此債已償,券今無用矣。’”
此處“故券”指已清償債務的舊借據,強調其失效狀态。
來源:《太平廣記》(中華書局點校本)
參考鍊接: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太平廣記》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僅見于研究古代法制史、經濟史的文獻中,或作為修辭用于文學創作,喻指“過時的承諾”或“失效的約定”。
例:當代學者考據敦煌契約文書時,常以“故券”指代唐代廢棄的買賣契據。
來源:《敦煌社會經濟文獻詞語考釋》(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漢語大詞典》
“故券:舊時的契據。”
來源: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第5卷,第381頁
參考鍊接:漢語大詞典數據庫
《辭海》(第七版)
“故券:失效的契約憑證。”
來源:《辭海》語詞分冊,上海辭書出版社,第612頁
參考鍊接:辭海網絡版
“故券”是具曆史語境的專有名詞,需依托古代文獻與權威辭書方能準确定義,其核心語義始終圍繞“失效的舊契約”展開。
“故券”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gù quàn,其核心含義為舊時的契約,即過去使用的憑證或合同文件。
詞義構成
文獻例證
該詞在古代文獻中可見實際應用,例如:
使用場景
多用于描述古代或舊時涉及財産、借貸等法律關系的文書,具有曆史研究價值。
以上内容綜合了詞典釋義與曆史文獻引用,如需進一步查閱相關古籍原文,可參考《宋史》及《野獲編》等資料。
寶珪杯觥交雜背鄉本星系群薄伐步哨初創祠官當梢順耳聽八方分行布白分水浮習輔助工祴夏扞撫臯浒高懸月旦格谟黆黆鬼侯國慶化筆晶靈襟懷磊落攲傾局踀決腹拒輪苛慝空心菜傀儡戲昆侖舶澇地雷動風行連浪埒材角妙陋圃梅仁眀德搒楚漂兒乾策清坐期約铨軸任正市塵時晷失魂喪魄雙玉肆任恌躁鐵伐橦竿蔿敖衛拉特仙骨仙隱校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