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傳 周 代朝廷内樹棘,以定卿大夫公侯等之位置,後因稱位列公卿者為“登列棘”或“列棘”。棘,棘樹。 南朝 陳 徐陵 《與顧記室書》:“ 紀文卿 、 公向璡 皆為列棘,豈冗雜曹郎乎?”《南史·恩倖傳·陸驗》:“ 驗 竟以侵削為能,數年遂登列棘。”
“列棘”是一個具有曆史典故的詞語,其含義和演變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周代官職象征
源自周代朝廷制度,通過在宮廷中種植棘樹(即酸棗樹,枝幹多刺)來劃定公侯、卿大夫的朝會位置。《南史》《徐陵文集》等古籍記載,這種以植物定位官職等級的方式,使得“列棘”成為位列公卿的代稱,如“登列棘”即指晉升至高位。
引申指代身份
後世以此比喻身居要職,如南朝陳代徐陵在書信中提及“皆為列棘”,即形容同僚已官至公卿;《南史·恩倖傳》中陸驗“數年遂登列棘”,則描述其快速升遷至高位的經曆。
部分現代詞典(如查字典2023年版)提出“排列尖銳物體,比喻困難重重”的釋義,但此說法缺乏古籍文獻支撐,可能與“荊棘載途”等成語混淆,建議以曆史典故含義為準。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周禮》中“三槐九棘”的官制記載。
《列棘》是一個漢語詞語,意為“列舉、排列尖刺”。它有引申的意義,也可以表示“排除、避免困難和麻煩”的意思。
《列棘》的拆分部首為“木”和“手”,其中“木”通常作為左部,表示和木材、木頭有關的意思;而“手”則作為右部,示意手工、手的動作。
《列棘》的總筆畫數為12畫。
《列棘》這個詞的來源較為模糊。不過,根據一些相關資料和文獻,可以推測它可能源于古代農業活動中,為了保護作物免受野獸侵害,人們在田地周邊排列尖刺、刺網等防護措施,以表達排除困難和防止麻煩的意圖。
在繁體字中,「列棘」的寫法為「列棘」,字形和簡體字基本相同。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可能存在多種字形。然而,針對《列棘》這個詞,尚未找到确鑿的古代寫法記錄。
1. 這本書《列棘》詳細地列舉了各種困難和解決方案。
2. 她總是能夠巧妙地避免遇到困難,真是善于列棘。
組詞:排列、列舉、困難、防護
近義詞:展示、呈現、披露
反義詞:隱藏、掩蓋、增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