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燃燒。《詩·大雅·生民》“取蕭祭脂” 唐 孔穎達 疏:“至祭之日,乃取蕭之香蒿與祭牲之脂膏,而爇燒之於行神之位,使其馨香遠聞。”
“爇燒”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角度解析:
“爇燒”即“燃燒”,由“爇”(ruò)與“燒”組成的同義複詞,強調焚燒的動作。其中“爇”本義為燒,見于《說文解字》等典籍()。
祭祀場景
唐代孔穎達在《詩經·大雅·生民》的注疏中提到:“取蕭之香蒿與祭牲之脂膏,而爇燒之於行神之位,使其馨香遠聞。”此處指焚燒香料和油脂以祭祀神靈()。
古籍用例
若需進一步了解文獻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說文解字》《詩經注疏》等典籍()。
爇燒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燒烤,燃燒,焚燒。當物體被火燒成灰燼或完全燃燒時,可以使用爇燒這個詞來形容。
爇燒這個詞可以拆分為兩個部首,分别是火(火字旁),灬(點字底部)。它的總筆畫數為17畫。
爇燒一詞源于古代漢語,最早可追溯至《莊子·齊物論》一文中。在繁體字中,爇燒的寫法為爇燒。
在古代漢字中,爇燒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而使用繁體字後,爇燒的寫法逐漸統一,與現代漢字保持一緻。
1. 昨晚,他們在海灘上爇燒篝火,度過了一個愉快的夜晚。
2. 森林火災導緻大面積的樹木被爇燒成灰燼。
組詞:爇木、爇紙、爇燭。
近義詞:燃燒、燒毀、焚毀。
反義詞:撲滅、熄滅、充實。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