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畿甸的意思、畿甸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畿甸的解釋

(1).指京城地區。《周書·蕭詧傳》:“昔方千而畿甸,今七裡而磐縈。” 唐 韓愈 《潮州刺史謝上表》:“天子神聖,威武慈仁,子養億兆人庶,無有親疎遠邇,雖在萬裡之外, 嶺 海之陬,待之一如畿甸之間,輦轂之下。” 明 何景明 《入京篇》:“軒車若水流,宮闕似雲浮。畿甸一千裡,山河十二州。”

(2).泛指京城郊外的地方。《文選·陸機<五等諸侯論>》:“在 周 之衰……鉦鼙震於閫宇,鋒鏑流乎絳闕,然禍止畿甸,害不覃及。” 劉良 注:“畿甸,近國也。”《舊唐書·郭子儀傳》:“又得 馬璘 牒,賊拟涉 渭 而南。臣若堅壁,恐犯畿甸。”《清史稿·聖祖紀二》:“﹝ 康熙 三十一年二月﹞丁亥,上巡幸畿甸。”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畿甸,作為古代中國重要的地理和政治概念,其核心含義指京都及其周邊直屬管轄的地區。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詳細解釋其含義及背景:


一、核心釋義

  1. 指國都附近方圓千裡以内的地域,是天子直接統轄的王畿之地。

    引自《說文解字》:"畿,天子千裡地。"

  2. 原指王畿外圍的郊野,後引申為都城周邊的行政區域。

    引自《周禮·地官》:"乃建王國焉,制其畿方千裡而封樹之。"

  3. 合成詞"畿甸"

    泛指京畿及其鄰近區域,是政治、經濟中心的核心輻射地帶。

    例:《漢書·刑法志》:"畿甸之内,政教所先。"


二、詞源與曆史演變


三、文化與社會關聯

  1. 政治地位

    畿甸地區享有特殊政策(如免稅賦、直屬中央),是維護皇權的戰略要地。

    例:唐代《通典》載:"畿内之民,供官賦役,不預征行。"

  2. 經濟意義

    作為漕運樞紐與物資集散中心,保障都城供給。

    引自《宋史·食貨志》:"畿甸糧儲,仰給東南。"

  3. 文學意象

    詩詞中常以"畿甸"象征國家腹地,如杜甫《諸将》:"滄海未全歸禹貢,薊門何處盡堯封?"


四、權威辭書釋義參考


通過以上考據可見,"畿甸"一詞承載着古代中國的空間治理邏輯與文化認同,其釋義需結合曆史制度與地理概念綜合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畿甸”是古代中國對都城及其周邊地區的統稱,具有地理與政治雙重含義。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含義
    “畿”指京畿(都城核心區域),而“甸”指郊外,合稱“畿甸”即都城及其外圍地區。這一概念源于古代行政區劃,如《周書》中記載的“昔方千而畿甸”,表明其範圍曾達千裡之廣。

  2. 曆史演變與用法

    • 狹義:特指京城直轄區域,如唐代韓愈在奏表中提到“畿甸之間”,強調天子對邊遠地區與京畿一視同仁的治理。
    • 廣義:可泛指都城郊外,如《文選·陸機》中“禍止畿甸”指災禍未蔓延至更遠地區。
    • 明清時期,“畿甸”常對應直隸省(今河北省一帶),成為行政地理的專稱。
  3. 象征意義
    該詞常被用于文學或政治語境,象征權力中心與權威。例如明代詩句“畿甸一千裡,山河十二州”,既描述地理範圍,也暗喻中央政權的輻射力。

  4. 現代對應區域
    根據曆史記載,“畿甸”主要指今河北省中北部,即北京、天津及周邊地區,屬古代京畿核心地帶。

總結來看,“畿甸”既是古代都城管理制度的體現,也是文化中“中央—邊緣”關系的隱喻。如需具體文獻例證,可參考《周書》《潮州刺史謝上表》等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被兵車舩楚霸王春喚村深啖蔗搗毀點頭之交藩鎮割據鳳将雛該首共方汞溴紅鼓釣姑洗好家夥豪語壞冶蹇谔之風嘉異借訓驚眩浸益雞纖鵕鳥開貌開眼界兩腳規曆精圖治梨條馬枚碼字黣黑蒙罩能無蔫兒壞匏爵骈拇破鏡重合前襟後裾琦巧去訖然雖肉鳍緛戾儒域上遂蜃牆順風旗說人家台下韬力天京鐵杵成針霆船題輿誣蔑庠塾消黎花霞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