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京城地區。《周書·蕭詧傳》:“昔方千而畿甸,今七裡而磐縈。” 唐 韓愈 《潮州刺史謝上表》:“天子神聖,威武慈仁,子養億兆人庶,無有親疎遠邇,雖在萬裡之外, 嶺 海之陬,待之一如畿甸之間,輦轂之下。” 明 何景明 《入京篇》:“軒車若水流,宮闕似雲浮。畿甸一千裡,山河十二州。”
(2).泛指京城郊外的地方。《文選·陸機<五等諸侯論>》:“在 周 之衰……鉦鼙震於閫宇,鋒鏑流乎絳闕,然禍止畿甸,害不覃及。” 劉良 注:“畿甸,近國也。”《舊唐書·郭子儀傳》:“又得 馬璘 牒,賊拟涉 渭 而南。臣若堅壁,恐犯畿甸。”《清史稿·聖祖紀二》:“﹝ 康熙 三十一年二月﹞丁亥,上巡幸畿甸。”
“畿甸”是古代中國對都城及其周邊地區的統稱,具有地理與政治雙重含義。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畿”指京畿(都城核心區域),而“甸”指郊外,合稱“畿甸”即都城及其外圍地區。這一概念源于古代行政區劃,如《周書》中記載的“昔方千而畿甸”,表明其範圍曾達千裡之廣。
曆史演變與用法
象征意義
該詞常被用于文學或政治語境,象征權力中心與權威。例如明代詩句“畿甸一千裡,山河十二州”,既描述地理範圍,也暗喻中央政權的輻射力。
現代對應區域
根據曆史記載,“畿甸”主要指今河北省中北部,即北京、天津及周邊地區,屬古代京畿核心地帶。
總結來看,“畿甸”既是古代都城管理制度的體現,也是文化中“中央—邊緣”關系的隱喻。如需具體文獻例證,可參考《周書》《潮州刺史謝上表》等來源。
《畿甸》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國都周圍的地區”,又指“都城周圍的鄉村地帶”。該詞通常用來指代與帝王宮殿所在地相鄰的領土。
《畿甸》的拆分部首是“田”,它由4個筆畫組成。
《畿甸》一詞的來源主要是根據它在古代曆史上的使用而來。它的繁體字形為“疆甸”,其意思和用法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時候,漢字《畿甸》的寫法略有不同。其中,《畿》在古代常以“畐”表示,意為“都城周圍的鄉村地帶”,而《甸》則保持不變,都是以“田”字表示。
1. 這個地區被稱為《畿甸》。
2. 《畿甸》是古代帝王的居住地。
1. 《畿甸》地區
2. 《畿甸》之地
3. 《畿甸》領土
1. 京畿
2. 京周
1. 邊疆
2. 邊遠地區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