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直而不同凡響的言論。《漢書·息夫躬傳》:“初, 躬 待詔,數危言高論,自恐遭害,著絶命辭。”《梁書·王承傳》:“時有 魏郡 申英 好危言高論,以忤權右。”
“危言高論”是一個古代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進行解釋:
一、基本含義
指正直而不同凡響的言論,強調觀點獨特且具有警示性或深刻性。該詞最初并無貶義,而是形容敢于直言、見解超群的論述。
二、出處與演變
出自《漢書·息夫躬傳》:“初,躬待诏,數危言高論,自恐遭害,著絕命辭。”。原指漢代官員息夫躬多次發表正直言論,因擔憂招緻禍患而寫下絕命辭。後世多沿用此中性或褒義色彩。
三、用法與結構
四、例句參考
該成語既可形容敢于針砭時弊的言論,也需結合語境判斷具體傾向。使用時建議優先采用傳統釋義,避免與現代可能的誤讀混淆。
危言高論是指對某個事物或現象進行悲觀或過度批判的言論,往往通過誇大事物的不利因素來表達負面的觀點。這種言論往往在沒有充分了解或研究事實真相的情況下産生,容易引發恐慌或産生不良影響。
危言高論的拆分部首為卩言亻讠,其中亻為人的部首,讠為言字部首,卩為封面部首。根據這些部首的順序,可以得到拆分的筆畫分别為2畫、4畫、5畫。
危言高論這個詞最早出現在《晉書·王諷傳》中,用以形容王諷對當時的政治狀況進行的批評。危言指的是悲觀的言論,高論指的是過度批判的言論。在繁體中,危言高論的寫法保持一緻。
根據古代漢字的寫法,危言高論可以寫作危言高論。在繁體字中,論在右邊有個辶偏旁,表示論是一個由兩個部首組成的字符。
1. 他總是喜歡用危言高論的方式對待問題,很少看到他有積極的态度。
2. 雖然面臨困難,我們不能聽信危言高論,而是要相信自己的實力和努力。
組詞:危言聳聽、高論争議、危急存亡。
近義詞:悲觀言論、誇大批評。
反義詞:積極言論、客觀觀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