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危言高論的意思、危言高論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危言高論的解釋

正直而不同凡響的言論。《漢書·息夫躬傳》:“初, 躬 待詔,數危言高論,自恐遭害,著絶命辭。”《梁書·王承傳》:“時有 魏郡 申英 好危言高論,以忤權右。”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危言高論”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可從字義和語境兩個層面解析。從構詞角度看,“危言”指正直而令人警醒的言論,如《論語·憲問》中“邦有道,危言危行”即強調正直言行;“高論”則指見解卓越、超越流俗的議論,如《莊子·秋水》中“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後常引申為深邃的見解。二者結合後,該成語形容言論既具有警世價值,又包含深刻獨到的思想性。

據《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年修訂版)考釋,該成語最早可追溯至宋代文人筆記,用于贊許士大夫敢于直谏且論理精辟的行為。例如蘇轼在《上神宗皇帝書》中提出“危言高論,震悚左右”,即凸顯其政治主張的銳利與高度。現代語境中,該詞多用于學術或公共讨論領域,形容觀點突破常規且發人深省,如《現代漢語成語規範詞典》(李行健主編,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3年)指出其當代用法常與“創新性”“批判性”等概念關聯。

需特别說明的是,該成語與“危言聳聽”存在語義差異。根據《漢語成語考釋詞典》(劉潔修編著,商務印書館,1989年)辨析,“危言高論”側重言論的正面價值,強調“高”即思想高度;而“危言聳聽”則傾向指刻意誇大事實的負面表達,二者不可混用。這一差異在《古漢語成語典故詞典》(王濤等編著,中華書局,2005年)中通過曆史用例對比得以印證。

網絡擴展解釋

“危言高論”是一個古代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進行解釋:

一、基本含義
指正直而不同凡響的言論,強調觀點獨特且具有警示性或深刻性。該詞最初并無貶義,而是形容敢于直言、見解超群的論述。

二、出處與演變
出自《漢書·息夫躬傳》:“初,躬待诏,數危言高論,自恐遭害,著絕命辭。”。原指漢代官員息夫躬多次發表正直言論,因擔憂招緻禍患而寫下絕命辭。後世多沿用此中性或褒義色彩。

三、用法與結構

四、例句參考

  1. 《梁書·王承傳》提及申英“好危言高論,以忤權右”,體現其不畏權貴的直言性格。
  2. 胡武曾“連名奏記三府,薦海内高士”,被描述為“好危言高論”。

該成語既可形容敢于針砭時弊的言論,也需結合語境判斷具體傾向。使用時建議優先采用傳統釋義,避免與現代可能的誤讀混淆。

别人正在浏覽...

暗過标徵逼同慚仄忏除成禽辭遜電光綢東沖西突杜絶耳目股肱放鼓幹娘高抗工科故犯禬禳孤檠號數鶴兵後戚狐奔鼠竄鹄蓋回歌獲麟台階庑禁宸急于求成考谳刻減寬心老大小蠟扡良節練衲靈祜嶺頭凜坎亂絲爐椎寐寤暖融融氆氇容頭蓐勞紗帽生深不可測束聯綏旍貪洿天有不測風雲推賢鵌鼵瓦師硙船文秀舞衫歌扇象簡烏紗遐瞻薪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