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瘳的意思、疾瘳的詳細解釋
疾瘳的解釋
病愈。《左傳·文公十六年》“公有疾……請俟君間” 晉 杜預 注:“間,疾瘳。” 唐 韓愈 《鄠人對》:“ 鄠 有以孝為旌門者,乃本其自於 鄠 人曰:彼自剔股以奉母疾瘳。” 清 魏源 《默觚上·學篇二》:“幸一遇焉,心夷疾瘳。”
詞語分解
- 疾的解釋 疾 í 病,身體不舒適:疾病。目疾。殘疾。諱疾忌醫。 一般的痛苦:疾苦。 疼痛:疾首蹙額。 恨:疾惡如仇。 古同“嫉”,妒忌。 弊病,缺點:“寡人有疾”。 快,迅速:疾步。疾走。疾進。疾馳。疾足先得。
- 瘳的解釋 瘳 ō 病愈。 損害,減損。 筆畫數:; 部首:疒;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疾瘳”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疾病痊愈、康複。以下從詞典角度對其詳細解釋:
-
本義:疾病痊愈
- “疾”指疾病、病痛;“瘳”專指病愈、康複。二字連用,強調疾病完全消除、身體恢複健康的狀态。
- 來源依據:此為本詞最核心、最常用的含義,直接來源于古漢語構詞法及大量典籍用例。
-
字源解析
- 瘳 (chōu):形聲字。從“疒”(nè,表示疾病), “翏”(liù)聲。其造字本義即與疾病痊愈相關。《說文解字·疒部》:“瘳,疾愈也。” 清楚定義了其含義。(權威字書)
- 疾:甲骨文象人腋下中箭之形,本義為外傷,後泛指疾病、快速等義。
-
文獻用例佐證
- 《尚書·說命》:記載商王武丁夢見賢人傅說,命其輔佐,有“若藥弗瞑眩,厥疾弗瘳”之句。意為:如果服藥後沒有感到頭暈目眩(指藥力發作),那病就不會痊愈。此句是“疾瘳”最經典、最常被引用的出處,明确體現了“疾病痊愈”之義。(儒家經典)
- 《左傳·昭公四年》:“初,穆子去叔孫氏…及疾,召其宗老而屬之曰:‘…我若獲沒,必屬說與何忌于夫子,使事之而學禮焉,以定其位。’故孟懿子與南宮敬叔師事仲尼。仲尼曰:‘能補過者,君子也。’《詩》曰:‘君子是則是效。’孟僖子可則效已矣。疾瘳,而卒。” 此處“疾瘳”指孟僖子病好了,但隨後去世。(重要史書)
- 《國語·楚語下》:“昔武丁能聳其德,至于神明…如是而又使以象夢旁求四方之賢,得傅說以來…使朝夕規谏,曰:‘若金,用女作砺。若津水,用女作舟。若天旱,用女作霖雨。啟乃心,沃朕心。若藥不瞑眩,厥疾不瘳。若跣不視地,厥足用傷。’” 此段與《尚書》内容呼應,再次印證“疾瘳”之義。(重要國别史)
-
引申與象征
- 在經典文獻(如《尚書》)的語境中,“疾瘳”常被用于比喻。君王将國家弊病比作“疾”,将任用賢臣、施行善政以革除弊政、使國家恢複健康比作“瘳”。如“若藥弗瞑眩,厥疾弗瘳”即比喻治國若不下猛藥根除弊端,國家的問題就無法解決。這種象征用法提升了該詞的深度。
-
現代使用
- “疾瘳”在現代漢語中已非常罕用,屬于典型的文言詞彙。其含義已被“病愈”、“康複”、“痊愈”等現代常用詞所取代。它主要出現在引用古文、研究古代文獻或特定文學創作中。
“疾瘳”是一個源自上古漢語的合成詞,由表示疾病的“疾”和表示病愈的“瘳”組成,其核心、直接的含義就是疾病痊愈、身體康複。其經典出處見于《尚書·說命》,并在《左傳》、《國語》等典籍中有實際用例。該詞在古代也常用于比喻國家弊病得到根除。在現代漢語中,它已基本退出日常使用,保留在古籍和學術研究領域。
網絡擴展解釋
“疾瘳”是古漢語中的複合詞,由“疾”和“瘳”組成,具體解釋如下:
-
字義拆解
- 疾:指疾病,如《說文解字》中解釋為“病也”。
- 瘳(chōu):本義為病愈,如《獄中雜記》中“病數月乃瘳”()。引申義可指損害,但在“疾瘳”中特指痊愈。
-
整體含義
“疾瘳”指疾病痊愈,常用于古文語境。例如:“病者服藥後,漸有起色,旬日而疾瘳。”
-
用法與語境
該詞多用于描述疾病康複的過程,強調從病重到痊愈的狀态轉變。古漢語中類似表達還有“病瘳”“愈瘳”等。
-
權威文獻佐證
根據《國語》記載,“瘳”的減損義在“疾瘳”中不適用,此處僅保留“病愈”本義()。
“疾瘳”是疾病痊愈的書面表達,需結合古文背景理解。現代漢語中更常用“病好了”“康複”等表述。
别人正在浏覽...
百爾超辰癡兒吹畫壺打孔道場院雕鸢鬥酒飛拳鈍弊豮豕氛妖夫妻店府榭付之東流幹鹵宮令刮擦後學懷藏懷二蝗蟲火離狐騷臭家傳學腳程踦闾靜正謹律局頓矩彠刊行匡勑拉動兩本位制椋鳥淩牿流莩龍鬼蛇神蒙拾難捱培養基批郄導窾蒲草毛窩鋪司青雀舟惹口面捼莎閃現什伍施行收購價數課算小談辨岧岧透脫妥便丸封項背相望相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