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捼莎的意思、捼莎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捼莎的解釋

兩手相切摩。《禮記·曲禮上》“共飯不澤手” 漢 鄭玄 注:“澤,謂捼莎也。” 孔穎達 疏:“古之禮,飯不用箸,但用手。既與人共飯,手宜潔浄,不得臨食始捼莎手乃食,恐為人穢也。”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捼莎”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ruó shā,其含義和背景如下:


基本釋義

  1. 字面動作
    指兩手相切摩或搓揉的動作,常見于古代禮儀場景。例如《禮記·曲禮上》記載的“共飯不澤手”,漢代鄭玄注釋“澤”即“捼莎”,強調古人在共食前需搓手以保持潔淨。

  2. 文化背景
    古代因無筷子,直接用手取食,故需通過“捼莎”清潔雙手,避免污染食物。孔穎達進一步解釋:“不得臨食始捼莎手乃食,恐為人穢也”,說明這一動作的禮儀意義。


字義解析


擴展說明

若需進一步考證古籍原文或方言用法,可參考《禮記》及漢代注疏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捼莎的意思

捼莎是一個用于形容手法靈巧、敏捷的詞語。它形容一個人在某種活動中,特别是制作手工藝品或進行精細操作時手的動作娴熟、熟練。

捼莎的組成部分

捼莎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首組成。捼由手部部首扌和舀部首囗組成,莎由艹部首和司部首厶組成。

捼的拆分筆畫順序是:扌(3畫) + 囗(3畫),共6畫;莎的拆分筆畫順序是:艹(4畫) + 厶(4畫),共8畫。

捼莎的來源與繁體

捼莎這個詞并沒有被收錄進官方的字典中,它可能是一個方言詞彙或民間口語中流傳的詞語。因此,捼莎并沒有繁體字。

古時候漢字寫法

由于捼莎的來源不明,我們無法确定古時候的漢字寫法。

捼莎的例句

1. 她在制作陶藝時捼莎的手法令人贊歎。

2. 這位廚師的刀工十分捼莎,每刀都是如此準确。

與捼莎相關的詞彙

1. 組詞:捼琢、莎草、捼剪。

2. 近義詞:熟練、娴熟、靈巧。

3. 反義詞:生疏、笨拙、不靈活。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