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俗言庸夫俗子。 宋 黃庭堅 《登快閣》詩:“癡兒了卻公家事, 快閣 東西倚晚晴。” 清 昭槤 《嘯亭雜錄·太宗伐明》:“帝笑曰:‘城中癡兒取之若反掌耳。’”
(2).天真無知的人。多指少年男女。 唐 杜甫 《百憂集行》:“癡兒不知父子禮,叫怒索飯啼門東。” 宋 陸遊 《對食》詩:“癡兒自堕闍黎計,歡喜聞鐘已過齋。”《紅樓夢》第五回:“ 警幻 見 寳玉 甚無趣味,因嘆:‘癡兒竟尚未悟。’”
癡兒在漢語詞典中的釋義可分為三個核心層次:
愚笨之人
指智力低下或心智不成熟者,強調認知能力的欠缺。如《說文解字》釋“癡”為“不慧也”,即愚鈍之意。此義項多見于古代文獻,如《晉書·傅鹹傳》載“癡兒”喻指愚昧者。
來源:《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1994年)第7卷第128頁。
執迷不悟者
引申指對某事過度沉迷、難以自拔之人。如癡迷于情愛、名利或嗜好,含貶義色彩。宋代黃庭堅《登快閣》詩“癡兒了卻公家事”中,“癡兒”暗諷沉溺公務的官僚。
來源:《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2000年)第187頁。
在方言或口語中,父母常以“癡兒”呼喚子女,表露憐愛之情,如“癡兒莫哭”等用法,情感色彩轉為溫和。
來源:《現代漢語方言大詞典》(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4卷“親屬稱謂”條目。
“癡兒”在文學中承載雙重意象:
來源:《中國文學意象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第215頁。
說明:以上釋義綜合權威辭書及學術著作,未引用網頁資源。如需進一步考據,建議查閱《漢語大字典》《辭源》等工具書原始文獻。
“癡兒”一詞的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庸夫俗子
指平凡或缺乏見識的人,常用于自嘲或調侃他人。如宋代黃庭堅《登快閣》中“癡兒了卻公家事”,即以“癡兒”自指忙于公務的普通人。
天真無知者
多形容少年男女不谙世事的狀态。例如杜甫《百憂集行》中“癡兒不知父子禮”,描述孩童天真任性的行為。
該詞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情感傾向,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多見于古典文學或特定方言中。
闇惰按辔百二謗缺不置草萊愁慵竄易麤澁丹邱儋石之儲蝶泳二十四節風廊富商覆師詭勝龜胸洪郁槐火豢畜黃蕈節斧機埳檵木羁貧酒逋舅嫂九筵卷丹空氣浴叩打纩綿傀儡戲來萃硠礚良夫龍腦漿攣格門倌密進目不苟視拏把飄霏撲虎兒乾贶前向淺要情事羣國守犬水力隋卞太帝讨酒錢替古人擔憂通直吐绶雞亡道顯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