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辯騷》:“才高者菀其鴻裁,中巧者獵其豔辭……童蒙者拾其香草。”後因稱摘取文詞為“蒙拾”,常用作書名,含有自謙之意。如 清 代 王士禛 有《花草蒙拾》、 王士祿 有《讀史蒙拾》、 杭世駿 有《漢書蒙拾》、《後漢書蒙拾》。
“蒙拾”是一個源自古代文學批評的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該詞最早見于南朝梁劉勰的《文心雕龍·辯騷》,原文提到“童蒙者拾其香草”,意為學識淺薄之人摘取他人文辭精華。後引申為對摘錄他人文詞的自謙說法,常用于書名中。
指以謙遜态度輯錄他人文章精華的行為,含兩層含義:
清代學者多以此詞命名著作,例如:
這些書名均體現作者輯錄前人著述時的謙遜态度。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主要作為研究古籍版本或文學批評史時的專業術語出現。其構詞法頗具特色,“蒙”喻指蒙昧未開的狀态,“拾”則直指輯錄行為,二者組合形成獨特的謙辭表達。
蒙拾(méng shí),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
“蒙”字的部首是草字頭,總計13個筆畫;“拾”字的部首是手字旁,總計9個筆畫。
“蒙拾”一詞的來源較為明确,出自《尚書·毛诰》:“毋若臨圉,無前赴後蒙拾。”意為“不要像污泥一樣追隨别人,也不要後來居上”。後來,這個詞語演變為表示“同樣根據行動和表現來獲得回報”的意思。
在繁體字中,“蒙拾”可以寫作“蒙拾”。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蒙拾”可以寫作“蒙拾”。古時候的字體形狀和現代有所不同,但意思相同。
1. 他是憑借自己的才華蒙拾這個職位的。 2. 不要隻靠阿谀奉承來蒙拾别人的好感。
蒙受、蒙羞、拾掇、拾級而上
罔顧、順利、得以、如願以償
付出、受诟病、碰壁、屢戰屢敗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