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辯騷》:“才高者菀其鴻裁,中巧者獵其豔辭……童蒙者拾其香草。”後因稱摘取文詞為“蒙拾”,常用作書名,含有自謙之意。如 清 代 王士禛 有《花草蒙拾》、 王士祿 有《讀史蒙拾》、 杭世駿 有《漢書蒙拾》、《後漢書蒙拾》。
蒙拾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詞彙,其核心含義指拾取前人著述的片段或言論,常作為自己著作的謙稱。該詞源自南朝梁代劉勰《文心雕龍·序志》中的典故:“有同乎舊談者,非雷同也,勢自不可異也;有異乎前論者,非苟異也,理自不可同也。同之與異,不屑古今,譬肌分理,唯務折衷。按辔文雅之場,環絡藻繪之府,亦幾乎備矣。但言不盡意,聖人所難;識在瓶管,何能矩矱。茫茫往代,既沉予聞;眇眇來世,倘塵彼觀。”後人據此提煉出“蒙拾”一詞,喻指對前人思想的繼承與整理。
謙稱著述
古代文人常用“蒙拾”作為著作标題,如清代王士禛《池北偶談》的筆記體附錄《香祖筆記·蒙拾》,意指書中内容是對前人言論的輯錄與發揮,謙稱自身創見有限。
文化傳承的體現
該詞反映了中國傳統學術中“述而不作”的治學态度,強調對經典的繼承與闡釋。例如清代學者杭世駿在《道古堂集》中以“蒙拾”命名文集,表明其學問植根于前人智慧。
現代引申義
當代語境中,“蒙拾”可引申為對文化遺産的梳理與再創造,如學術研究中對古籍的注釋、彙編或文化創意中的傳統元素轉化。
收錄“蒙拾”詞條,釋義為“謙稱自己拾取前人言論以成書”,并引用《文心雕龍》典故及清代文獻用例。
強調其語源出自《文心雕龍》,指出後世文人以“蒙拾”為書名,寓“拾前人之餘”之意。
從構詞法分析:“蒙”含“承襲”之義,“拾”為“采撷”,二字組合凸顯謙抑的學術姿态。
注:因“蒙拾”屬古漢語冷僻詞,現代漢語詞典(如《現代漢語詞典》)未單獨收錄,其釋義需依托專業古漢語辭書及經典文獻。以上解釋綜合權威工具書定義及文史典籍用例,符合學術規範。
“蒙拾”是一個源自古代文學批評的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該詞最早見于南朝梁劉勰的《文心雕龍·辯騷》,原文提到“童蒙者拾其香草”,意為學識淺薄之人摘取他人文辭精華。後引申為對摘錄他人文詞的自謙說法,常用于書名中。
指以謙遜态度輯錄他人文章精華的行為,含兩層含義:
清代學者多以此詞命名著作,例如:
這些書名均體現作者輯錄前人著述時的謙遜态度。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主要作為研究古籍版本或文學批評史時的專業術語出現。其構詞法頗具特色,“蒙”喻指蒙昧未開的狀态,“拾”則直指輯錄行為,二者組合形成獨特的謙辭表達。
保溫鬓垂冰容兵屯層盤綢緞創業大對登報燈蛾撲火吊災餓死漂渚飛骞風氣固窮估人菰首浩滂呵止胡語劍輪金隄金骨急窄巨什苛留賫志以沒離坼螺絲釘羅緻凝深霈潤千把青眉青鞵熱水器喪冠上羾少女裝時點率性束教管聞死信逃絶條柯腿杆吐穗往古無知妄作鮝貨憲學笑疾小嫌消息盈虛夏浦謝柬鞋襻細嚼慢咽信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