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鋪司的意思、鋪司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鋪司的解釋

古時驿站的主管人員。《元史·兵志四》:“ 至元 八年,申命州縣官,用心照刷及點視闕少鋪司鋪兵。凡有遞轉文字到,鋪司隨即分明附籍,速令當該鋪兵,裹以軟絹包袱,更用油絹捲縛,夾版束繫,齎小回曆一本,作急走遞,到下鋪交割附曆訖,於回曆上令鋪司驗到鋪時刻,并文字總計角數,及有無開拆、磨擦損壞,或亂行批寫字樣,如此附寫一行,鋪司畫字,回還。” 清 黃六鴻 《福惠全書·莅任·出堂規》:“應付原役領回者,應發鋪司傳遞者。”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鋪司是中國古代驿傳制度中的基層管理機構,其名稱源于元代"急遞鋪"系統,至明清時期發展為固定編制。根據《漢語大詞典》釋義,鋪司指"明代掌郵遞公文事宜的機構",主要承擔官府文書傳遞、官道維護及往來官員接待職能。

從建制沿革看,鋪司每十裡設一鋪,配備鋪兵5-10名,由鋪長統領。據《大明會典》記載,全國在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已設立鋪司1436處,形成覆蓋主要驿道的通信網絡。其運作機制包含"晝夜須行三百裡"的時限要求,重要公文需加蓋"馬上飛遞"印信。

與驿站的區别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①服務對象限于官方通信,不承擔私人郵件;②機構規模較小,通常隻設于縣級以下;③職能側重文書轉遞而非人員接待。清代雍正年間編纂的《六部成語注解》特别強調,鋪司需對公文進行"驗印登記",建立完整的收發存檔案制度。

該制度至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隨着大清郵政官局設立逐步廢止,但其建立的"晝夜兼程"遞送标準,為近代郵政體系提供了重要參考。現代漢語中,"鋪司"作為曆史詞彙,主要見于明清檔案文獻及古代法制史研究領域。

網絡擴展解釋

“鋪司”是一個曆史詞彙,其含義主要與古代驿站制度相關。綜合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鋪司”指古代驿站的主管人員,負責文書傳遞、驿站管理等事務。該詞最早見于元代文獻,如《元史·兵志四》記載:“至元八年,申命州縣官,用心照刷及點視闕少鋪司鋪兵”。

二、職責與運作

  1. 文書管理:收到公文後需登記入冊(“鋪司隨即分明附籍”),并安排鋪兵傳遞。
  2. 物資保障:确保驿站配備軟絹包袱、油絹等包裝材料,防止文書損壞。
  3. 監督交接:記錄公文到達時間、數量及狀态,并在回執上籤字确認。

三、曆史沿革

四、其他可能的解釋

部分現代資料(如)将“鋪司”解釋為成語,意為“事先準備周全”,但此說法缺乏權威曆史文獻支持,可能是對原詞的引申或誤讀。

建議

若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元史》《清會典》等古籍原文,或參考《漢語大詞典》相關條目。

别人正在浏覽...

安種八姓杯棬並且不識之無滄浪老人燦蔚常滿杯巢薮承承礎汗厝火釣溪凍醪風暴潮蜂合蟻聚負薪救火嘎嘣高不成,低不就瞽蒙古諺行牀橫野和勝緩性糊突桶漸鴻蹐門凈發警鈴謹靜酒逢知己千杯少灸足記下繼子駒騋科罰空谷埒美祿蔭忙然鳴冤叫屈目眩批購囚俘挼捺三大書疝瘕霜琯天妖頭陁望色晚筀維兮文王課汙濺相幾陷沒鶱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