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禮部尚書的别稱。《元史·郭貫傳》:“除禮部尚書,帝親書其官階曰嘉議大夫,以授有司。”參閱 清 梁章鉅 《稱謂錄·禮》。
嘉議大夫是中國古代文散官名,主要存在于金、元、明三朝,屬文官階品,用于标示官員的品級與身份地位,而非實際職務。其具體含義與沿革如下:
金朝仿唐宋散官制度設立“嘉議大夫”,定為正四品下階文散官,授予中高級文職官員,作為身份象征與俸祿依據(來源:《金史·百官志》)。
元代沿襲此官階,但品級調整為正三品,位列文散官序列中較高等級(來源:《元史·百官志》)。
明初仍設嘉議大夫,後于洪武年間廢除散官制度,改為職事官與勳爵體系,此官名遂廢止(來源:《明史·職官志》)。
嘉議大夫屬“散階”,僅标志官員的品級、俸祿及禮儀待遇,與其實際擔任的職務(職事官)分離。例如,一名地方知府可能同時帶有“嘉議大夫”散階(來源:中華書局《中國古代官制講座》)。
多授予六部侍郎、地方布政使等三品左右文官,體現其資曆與朝廷榮寵(來源:《中國曆代職官别名大辭典》)。
“嘉”取美善、褒揚之義,“議”指謀議、谏言。二字組合彰顯該階官員的職責以參議朝政、提供谏言為主,符合文官參與決策的定位(來源:《漢語大詞典》“嘉議”詞條)。
古代高階文官通稱,源自周代大夫爵位,後演變為官職尊稱(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漢語詞典》)。
(注:因古籍原版無直接網絡鍊接,建議通過權威出版社紙質書或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CTEXT) 平台查閱原文,如《金史》條目:https://ctext.org/wiki.pl?if=gb&chapter=1623)
“嘉議大夫”是中國古代官職名稱,其含義與曆史演變如下:
“嘉議大夫”是禮部尚書的别稱,屬于文散官名。例如《元史·郭貫傳》記載,元朝皇帝曾親書郭貫的官階為“嘉議大夫”,對應其禮部尚書職務。
主要記載于《元史·郭貫傳》和清代梁章鉅的《稱謂錄·禮》。需注意,部分曆史細節(如金、明時期的具體職能)因史料記載差異可能存在争議,建議結合權威史料進一步考證。
提示:以上信息綜合了多來源的考據,若需更完整的曆史脈絡,可參考《元史》《金史》等正史文獻。
薄莫鮑庾吵喜塵熛騁駿斥去楚荊醇碧搭班子抵閡鵝毛脡發恨服卉附着怪行貨觀覩過實賀鬼紅米厚利溷溷降戶畸躬浸漸急觞劇邑勞臣拉拽戀滞吏曹離懷劉三妹眊聩美食家蒙瞢鳴鵽彌永末習目無全牛南北和談蟠夔紋皮賴平禠嗆人青連錢請謝侵占敧傾屈短如常省究十拿九穩手腳幹淨黍離麥秀跳虎神提撥文按無渝枭弁小蘇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