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跳虎神的意思、跳虎神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跳虎神的解釋

舊時民間的一種迷信活動。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跳神》:“ 滿洲 婦女,奉事尤虔。小有疑,必以決。時嚴妝,騎假虎假馬,執長兵,舞榻上,名曰‘跳虎神’。”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跳虎神"是中國東北地區,尤其是滿族聚居地流傳的一種傳統民俗祭祀舞蹈,屬于薩滿教信仰體系中的儀式活動。其核心含義可拆解如下:

  1. 儀式本質:祭祀虎神

    • "跳"指代儀式中薩滿(巫師)或扮演者特定的、帶有通靈性質的舞蹈動作。
    • "虎神"是儀式崇拜的核心對象。在滿族等北方少數民族的薩滿教信仰中,虎被視為山神、林神或具有強大力量和保護能力的神祇(或稱"野神"之一)。人們相信虎神能驅邪避災、保佑人畜平安、狩獵豐收。
    • 因此,"跳虎神"即指通過特定的舞蹈儀式來祭祀、溝通和取悅虎神,以達到祈福禳災的目的。
  2. 儀式特征與過程

    • 時間: 通常在農曆新年期間(如正月)或特定祭祀日舉行。
    • 執行者: 由薩滿或經過挑選、訓練的村民扮演"虎神"。扮演者需頭戴虎頭帽或面具,身披虎皮紋飾的衣物(或象征虎皮的布),手持道具(如鋼叉)。
    • 舞蹈動作: 模仿老虎的姿态和動作,如跳躍、撲騰、咆哮(模拟虎嘯)、巡視等,動作粗犷有力,充滿原始野性氣息,象征虎神降臨附體。
    • 功能目的: 核心目的是驅邪逐疫("跳虎神"被認為能吓退、驅逐危害人間的邪祟和病魔)、祈求虎神保佑新的一年風調雨順、家族興旺、狩獵順利、家宅平安。儀式常伴隨特定的唱詞、鼓點(薩滿鼓)和焚香。
  3. 文化背景與意義

    • 薩滿教遺存: "跳虎神"是薩滿教萬物有靈觀念和動物崇拜(尤其是對虎這種猛獸的敬畏與神化)的具體體現。它反映了先民在與自然共處中,對強大自然力量的崇拜和試圖通過儀式與之溝通、尋求庇護的心理。
    • 地域特色: 作為東北地區(特别是滿族文化圈)的特色民俗,它是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産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着獨特的曆史記憶和族群認同。
    • 功能演變: 隨着時代變遷,其原始宗教色彩有所淡化,但作為祈福納祥、增添節日氣氛的民俗表演形式,仍在一些地區得以保留和展演。

權威性參考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跳虎神”一詞的含義在不同語境中存在差異,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跳虎神(拼音:tiào hǔ shén)主要有兩種解釋:

  1. 民間迷信活動(主要含義):
    指舊時的一種巫術儀式,常見于滿族等地區。人們通過特定儀式(如擊鼓、舞蹈、神靈附體等)與神靈溝通,以占卜吉兇或驅邪治病。例如《聊齋志異》中描述,參與者會騎假虎、假馬,手持兵器起舞,并稱神靈(如關羽、張飛)附身。
    儀式特點:

    • 巫婆或神職人員裝扮威嚴,動作誇張,營造森嚴氛圍。
    • 伴隨鼓聲、唱禱,有時會進入“神靈附體”的恍惚狀态。
  2. 比喻能力出衆(少數解釋):
    部分現代詞典将其解釋為成語,形容人或事物能力超凡,但此用法較少見,且權威性較低。


二、詞源與使用場景

  1. 曆史背景:
    該詞最早見于清代文獻,如《聊齋志異》詳細記載了相關儀式,表明其與北方民間信仰密切相關。
  2. 文化差異:
    • 濟南地區稱“跳神”,北京地區則稱“跳虎神”,儀式細節略有不同。
    • 現代多用于描述傳統文化或文學作品中的民俗現象。

三、注意事項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聊齋志異》原著或清代民俗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安葬别出新意策力常綠闊葉落葉闊葉混交林騁快城市之光澄心吃不開斥幽瘡痕慈竹從品帶刺兒盜臣調演峒戶繁絮逢池浮花浪蕊噶霏圪吵鈎心官親過家家過悮函轅好酒鴻施紅雲謊敲才毀形疆境節婦金雞柱進營刻明邏車路易十六鞶囊锵喤欽服戚然楸英羣元日場神府煤田深宵沈珠浦肆險馊酸訴理所炭田天然同日而道唾壺敲缺驒騱外秀無礙五搶六奪新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