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發狠。《金6*瓶6*梅詞話》第六二回:“那厮他剛纔發恨而去,明日還來拏我哩。” 茅盾 《子夜》十三:“老太婆忽然憤激,一骨碌爬了起來,扁着嘴巴,一股勁兒發恨。” 楊朔 《滇池邊上的報春花》:“傳說古時候有個好人,愛上個姑娘,沒能達到心願,一發恨,就到 西山 去刻‘龍門’。”參見“ 發狠 ”。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發恨漢語 快速查詢。
“發恨”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發洩怨恨或憤怒
指因内心積壓的不滿、委屈或冤屈而通過言行表達憤怒情緒。例如《子夜》中老太婆“一股勁兒發恨”的描寫,展現了人物情緒爆發狀态。
下決心或發狠行動
在部分語境中,可引申為“不顧一切地決心做某事”。例如《紅樓夢》第六十回提到“發恨定要弄取成配”,體現了角色為達成目标而堅決的态度。
以上解釋綜合參考了漢典(極高權威性)、查字典(高權威性)及文學作品中的經典用例。如需更完整釋義,可查閱相關詞典或文獻原文。
《發恨》一詞可以指一個人對另一個人或事物産生怨恨、憤懑的情緒,表達出内心的憤怒和不滿。
在《發恨》這個詞中,它的部首是“發”,筆畫為5畫,而“恨”的部首是“心”,恨的總筆畫數為6畫。
《發恨》一詞來源于古代漢語,對于其具體的起源并無确切的資料可尋。然而,它是由兩個普通的漢字組成,具有自然形成的語義。
在繁體字中,《發恨》可以寫作「發恨」。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發恨》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具體形态需要參考古代文獻和碑帖資料。
以下是一些使用《發恨》這個詞的例句:
1. 李明對他的朋友發恨,因為他背叛了他的信任。
2. 她不斷思考她所有的失望和憤怒,使她發恨整個世界。
3. 那個悲傷的經曆使他對人生産生了發恨的情緒。
組詞:發怒、發火、發洩、發急、發憷
近義詞:憤怒、怨恨、厭惡、憎惡、不滿
反義詞:原諒、寬容、善意、友愛、和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