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振作。 明 方孝孺 《深慮論》九:“則當博求衆庶之善,施之於政,而持其大綱,以提撥天下之勌怠,洗濯天下之昏穢。”
(2).提醒;指點。《水浒傳》第七五回:“我叫這個幹人跟隨你去。他多省得法度,怕你見不到處,就與你提撥。” 清 李漁 《意中緣·卷簾》:“梅香姐,他們都説有一個男子,躲在桌闈裡面,提撥他畫畫,可是真的麼?” 馮不異 孫秀文 《住醫院》:“我愛人膽兒小,直給我提撥:‘她是小人,别得罪她。’”
(3).調撥。《明律·兵律·軍政》:“若有病亡、殘疾、提撥等項事故者,不在此限。”
“提撥”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振作
指使人或事物從懈怠狀态中恢複活力。
例:明代方孝孺《深慮論》提到“提撥天下之勌怠”,強調通過政策激發社會積極性。
提醒、指點
多用于通過言語引導他人注意或行動。
例:《水浒傳》中“與你提撥”指提醒對方遵守規則;清代李漁作品中也用于描述指導繪畫的場景。
調撥、調度
指對資源或人員的分配管理。
例:古代兵書《六部成語注解·兵部》記載“從大隊兵中提出幾分撥往他處”;現代用法如“提撥資金”“提撥人力”。
處理事務
側重對事務的辦理與執行。
例:《水浒傳》中“好與太尉提撥事情”指協助處理政務。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漢語大詞典》或《水浒傳》原文。
《提撥》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對人或事物進行引導指點、鼓勵激勵,以提高其能力或水平。可以理解為在某種程度上幫助别人成長、進步。
《提撥》的拆分部首是「手」和「扌」,部首「手」表示該字與手的關系密切。字的總筆畫數為11畫。
《提撥》是繁體字,繁體字的寫法比簡體字更為複雜。繁體字有着與古代文化和書法相關的曆史與特色。
在古時候,「提撥」的寫法可能稍有差異,但整體結構依然相似。在不同的字體書寫風格中,字形可能會有細微的變化。
1. 他經常提撥我在工作中的一些不足之處,讓我有機會不斷進步。
2. 老師在平時的講解中,不僅僅傳授知識,還會提撥學生的學習興趣。
1. 提點:給予建議或指點。
2. 撥開:通過手的動作将遮擋物移開。
3. 提攜:提拔和扶持。
1. 近義詞:引導、啟發、指點。
2. 反義詞:扼殺、抑制、阻礙。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