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末世的不良風氣。 明 宋濂 《佛光普照大師塔銘序》:“殊不知末習澆漓,人懷厭怠,苟無以聳動瞻視,何以表真悟而啟正信哉。” 明 宋濂 《明處士黃逢原》:“ 黃氏 能不染於末習,卓然不變其恒度,豈非真豪傑者耶。”
(2).謙稱自己的習慣愛好。 明 文徵明 《遣懷》詩:“末習丹鉛未掃除,等閒宣索到公車。”
“末習”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末世的不良風氣
指社會衰敗時期形成的浮薄、敗壞的風氣。例如明代宋濂在《佛光普照大師塔銘序》中提到:“末習澆漓,人懷厭怠”,批評當時社會風氣的堕落。此用法多用于曆史文獻中,強調對時代弊端的反思。
謙稱自己的習慣愛好
用于自謙,表示個人的習慣或興趣微不足道。如明代文徵明在《遣懷》詩中寫道:“末習丹鉛未掃除”,以“末習”謙指自己作畫的習慣。
若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佛光普照大師塔銘序》等明代文獻原文。
末習(mò xí)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它的拆分部首是“木”和“習”,“木”是指木頭,而“習”則是指學習。根據筆畫數來分析,其中的“木”擁有4個筆畫,而“習”則有12個筆畫。
末習這個詞的來源較為複雜。一種說法是,它源自于《周禮·秋官》中的記載,“末習”指的是供奉在祭祀儀式上的木制習器。另一種說法是,它源于唐代詩人王之渙的《登鹳雀樓》中的詩句:“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其中“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被解釋為要持久的學習。
在繁體字中,末習的寫法為“末習”。這種寫法在一些傳統場合或文化交流中仍然被使用。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末習的形狀略有不同。形狀描述中,“木”字曾經有兩個分支,上面的一段稱為“木”字的冠部,下面的一段稱為“木”字的幹部。而“習”字的寫法在不同的曆史時期也有所不同。
以下是一些關于末習的例句:
1. 孩子們在課後繼續末習。
2. 父親鼓勵我堅持末習音樂。
末習的相關組詞有:
1. 學習
2. 練習
3. 修習
末習的近義詞有:
1. 習慣
2. 鍛煉
3. 磨練
末習的反義詞有:
1. 放棄
2. 中途止步
3. 放松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