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一旬中的戊日和己日。《禮記·月令》:“﹝季夏之月﹞中央土,其日戊己。” 鄭玄 注:“戊之言茂也,己之言起也。日之行四時之間,從黃道,月為之佐。至此萬物皆枝葉茂盛。其含秀者,抑屈而起,故因以為日名焉。”《呂氏春秋·季夏》:“中央土,其日戊己。” 高誘 注:“戊己,土日。土,王中央也。”《事類賦》卷十九引 晉 張華 《博物志》:“鷰戊己日不銜泥塗巢,此非才智,自然得之。” 晉 葛洪 《抱樸子·至理》:“適偶有所偏解,猶鶴知夜半,燕知戊己,而未必達於他事也。”
(2).古以十幹配五方,戊己屬中央,于五行屬土,因以“戊己”代稱土。 宋 蘇轼 《思無邪齋贊》:“培以戊己,耕以赤蛇。”
(3).見“ 戊己校尉 ”。
戊己的漢語詞典釋義及文化解析
一、基本釋義
“戊己”為天幹第五位“戊”與第六位“己”的合稱,古代主要用于紀年、月、日、時,亦與地支相配形成幹支系統。據《漢語大詞典》,“戊”本義為“茂盛”,象征萬物生長;“己”則象形為彎曲之狀,引申為“紀”,指事物初具形态的階段。
二、五行屬性與方位關聯
在五行學說中,“戊己”屬土,代表中央方位。《尚書·洪範》載:“土爰稼穑”,戊為陽土,象征剛硬之土;己為陰土,指濕潤可耕之土。二者在傳統醫學(如《黃帝内經》)中對應脾胃,體現“土生萬物”的哲學觀。
三、文獻用例與擴展含義
四、權威參考來源
“戊己”是漢語中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彙,其解釋主要涉及天幹紀日、五行學說及中醫理論等領域,具體可歸納如下:
紀日概念
指一旬中的戊日和己日。古代用天幹(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循環紀日,戊為天幹第五位,己為第六位,兩者合稱“戊己”。
五行與方位象征
在五行學說中,戊己對應中央方位,屬土。其中,戊為陽土,象征剛硬之土;己為陰土,代表濕潤之土。此概念與古代宇宙觀中的“中央土”相契合,如《禮記·月令》提到“季夏之月,中央土,其日戊己”。
髒腑對應關系
臨床應用
古人通過觀察戊己日的生理特性,指導養生或治療,例如強調脾胃調理在長夏(季夏)時的重要性。
文獻記載
《呂氏春秋》等古籍以“戊己”代指土屬性,如高誘注:“戊己,土日。”蘇轼《思無邪齋贊》中“培以戊己”亦以戊己象征土壤。
特殊用法
另有“戊己校尉”一詞(漢代官職),但與本文詞義無關,需結合具體語境區分。
“戊己”的核心意義圍繞天幹紀日與五行中的“土”屬性展開,既體現古代時間記錄方式,又融合了中醫、哲學等多元文化内涵。若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中醫應用細節,可查閱《素問》《禮記》等文獻來源。
百辭莫辯兵力炳燭博買采善崇虛抽膘慈竹登高能賦靛花青吊當訂庚躲清閑二重根返顧風宇告籴狗蠅梅拐老扢搭幫郭洛帶悍人洪爐虹腰呼舞踐蹅簡惰賤骨交訂進駕摎結涓吉空單宼孽傀儡老奶奶連床離合悲歡論舉鹿戲魯學曼煖眤眤鉛鋒铨次柔節乳橘瑟瑟審分身服倏而說話之間樹色送閱榻牀鐵公雞椀珠無害吳歈相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