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夢蕉的意思、夢蕉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夢蕉的解釋

《列子·周穆王》:“ 鄭 人有薪於野者,遇駭鹿,禦而擊之,斃之。恐人見之也,遽而藏諸隍中,覆之以蕉。不勝其喜。俄而遺其所藏之處,遂以為夢焉。順途而詠其事,傍人有聞者,用其言而取之……薪者之歸,不厭失鹿,其夜真夢藏之之處,又夢得之之主,爽旦案所夢而尋得之,遂訟而争之,歸之士師。士師曰:‘若初真得鹿,妄謂之夢;真夢得鹿,妄謂之實。’”後以“夢蕉”比喻人生為變幻莫測的夢境。《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四十回:“休遺恨霸圖銷歇, 王 謝 飄零!但 南朝 繁華已燼,夢蕉何事重醒?”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夢蕉"是一個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典故性詞語,其核心含義源自中國古代著名的寓言故事,主要用來比喻人生虛幻、得失無常或榮華富貴如同夢境般不真實。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對其詳細解釋:

一、 字面與典故來源 "夢蕉"并非指夢見香蕉,而是"覆鹿尋蕉"或"蕉鹿夢"典故的凝練表達。該典故最早完整記載于道家經典《列子·周穆王》:

鄭人有薪于野者,遇駭鹿,禦而擊之,斃之。恐人見之也,遽而藏諸隍中,覆之以蕉,不勝其喜。俄而遺其所藏之處,遂以為夢焉。順途而詠其事。傍人有聞者,用其言而取之。既歸,告其室人曰:“向薪者夢得鹿而不知其處,吾今得之,彼直真夢者矣。”室人曰:“若将是夢見薪者之得鹿邪?讵有薪者邪?今真得鹿,是若之夢真邪?”夫曰:“吾據得鹿,何用知彼夢我夢邪?” (白話大意:鄭國樵夫打死一隻鹿,藏于壕溝并用蕉葉覆蓋,後忘記藏處以為是自己做夢。路人根據他的念叨找到鹿,回家後與妻子争論究竟是誰在做夢。)

這個寓言深刻揭示了現實與夢境、得與失的界限模糊,以及世事無常、虛幻難辨的哲理。後世遂以"覆鹿尋蕉"、"蕉鹿"、"夢蕉"等詞概括此意(源自《列子·周穆王》)。

二、 核心詞義解析

  1. 喻指人生虛幻、世事無常: "夢蕉"最核心的含義是指人生際遇、得失榮辱如同故事中藏鹿尋鹿的經曆一樣,充滿偶然性、易逝性和虛幻感,難以分辨真實與夢境。例如清代褚人獲《堅瓠集》中常用此典感歎世事變遷。
  2. 指代對富貴的空想或破滅: 故事中樵夫得鹿(象征意外之財或好運)卻失之,終成泡影,故"夢蕉"也常用來比喻對功名利祿的追求或獲得如同夢幻,終将成空。宋代惠洪《冷齋夜話》曾引此典論人生虛幻。
  3. 形容記憶模糊、似真似幻: 樵夫忘記藏鹿之處,懷疑是自己做夢,故"夢蕉"有時也引申指記憶不清、真假莫辨的狀态。

三、 文學與文化中的運用 "夢蕉"典故因其深刻的哲學意蘊,被曆代文人廣泛引用入詩、詞、文、賦乃至戲劇:

四、 總結 "夢蕉"一詞,源自《列子》中"覆鹿尋蕉"的古老寓言,是中華文化中一個重要的哲學意象和文學典故。它凝練地表達了:

主要參考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夢蕉”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寓言的詞彙,其含義與人生虛幻、世事無常的哲學思考相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詞源與典故

該詞出自《列子·周穆王》中的故事:鄭國樵夫在野外打柴時,意外擊斃一隻受驚的鹿。他将鹿藏于窪地并用蕉葉覆蓋,後忘記藏鹿地點,以為此事是夢境。旁人聽聞後尋得鹿,引發歸屬糾紛。最終士師(法官)感歎:“若初真得鹿,妄謂之夢;真夢得鹿,妄謂之實”,揭示現實與夢境難以分辨的哲理。

二、核心寓意

比喻人生如同變幻莫測的夢境,強調虛實交織、世事無常的哲學觀。這一典故常被用于文學作品中,例如:

三、延伸解讀

典故通過“得鹿-失鹿-争鹿”的循環,影射人類對現實與虛幻認知的局限性,與莊子“夢蝶”思想有異曲同工之妙,均體現道家對存在本質的思辨。

注:該詞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多見于古典文學或哲學讨論中。

别人正在浏覽...

包鈔包換兵輪比物此志撥亂步頓逋薮摛豔牀頭楚狂人大拉拉鼎臣丁戶定員惡癖凡間梵山飛赤焚芝佛座福慶宓羲氏篝爐寡昧詭更嗥呼毫黍盍稚鴻魚伽楠珠剪覆京京金繭金政恐懾匡合昆侖廊檐陵巒林谷李十郎芒羊冥屈那移坡壟牆皮七方驅塵驅湧日上三竿沙堆山腳收簾讨平天機不可洩漏踢瓶窩裡炮無家無室攕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