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鐘、磬、琴瑟、箫管四類樂器。亦泛稱各種樂器。《禮記·樂記》:“金石絲竹,樂之器也。” 漢 劉向 《說苑·敬慎》:“弔死問疾,七年不飲酒,不食肉,外金石絲竹之聲,遠婦女之色。” 晉 王嘉 《拾遺記·洞庭山》:“四時聞金石絲竹之聲,徹於山頂。” 唐 李朝威 《柳毅傳》:“復有金石絲竹,羅綺珠翠,舞千女於其左。”
“金石絲竹”是漢語成語,拼音為jīn shí sī zhú,出自《莊子·外篇·骈拇》。以下是詳細解釋:
《莊子·骈拇》提到:“多于聰者,亂五聲,淫六律,金石絲竹黃鐘大呂之聲非乎?”,意在批評過度追求感官享受會擾亂自然音律。
除指代樂器,還可比喻音樂或聲音的豐富性,如《禮記·樂記》稱“金石絲竹,樂之器也”。
部分資料提到其形容“技藝高超的音樂表演”,但更權威的解釋仍以指代樂器為主。
總結來看,該成語核心意義是通過材質分類代指古代樂器,或形容多樣的樂聲,需結合語境理解具體指向。
《金石絲竹》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優秀的藝術作品或表演,特指音樂和書法藝術。其中,“金石”代表書法藝術,指石碑上的銘文或碑文;“絲竹”則代表音樂藝術,指絲弦和竹管樂器。這一成語形象地描述了音樂和書法的高雅藝術價值。
《金石絲竹》這個成語由四個漢字組成,每個字的拆分部首和筆畫如下:
金:部首為金字旁,共9畫。
石:部首為石字旁,共5畫。
絲:部首為纟字旁,共6畫。
竹:部首為⺮字旁,共6畫。
《金石絲竹》這一成語最早出自唐代文學家杜牧的《秋夜将曉出籬門迎涼有感二首·其二》:“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階夜色涼如水,卧看牽牛織女星。”其中的“輕羅小扇撲流螢”即用到了《金石絲竹》這一成語。如今,這個成語常用于描述優美的音樂和書法作品。
在繁體字中,“金石絲竹”依然保持不變,沒有改動。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例如,《金石絲竹》這一成語中,字形比現代略微簡化。具體來說:
金:古時的寫法為“钅”,字形上加一橫。
石:古時的寫法為“石”,與現代沒有大的變化。
絲:古時的寫法為“絲”,字形上加一點。
竹:古時的寫法同樣為“竹”,與現代一樣。
1. 他的書法作品實在是《金石絲竹》,每一筆每一畫都能感受到他的用心。
2. 這場音樂會的演出真是《金石絲竹》啊,我從未見過如此精彩的音樂表演。
組詞:金石、石碑、絲綢、竹林。
近義詞:鐘磬韶樂、弦歌舞蹈。
反義詞:粗制濫造、泥塑木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