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旗纛的意思、旗纛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旗纛的解釋

飾以鳥羽的大旗。 唐 韓愈 《南海神廟碑》:“旗纛旄麾,飛揚晻藹。” 明 沉榜 《宛署雜記·經費上》:“工部祭旗纛,霜降取用。” 清 魏源 《湘江舟行》詩之三:“何來三峯矗,鼎立峙旗纛。”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旗纛(qí dào)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曆史文化内涵的複合詞,多用于古代文獻,指代軍隊中象征統帥權威或代表軍陣的大型旗幟。其釋義可從以下角度展開:


一、字義解析

  1. 泛指以織物制成、懸挂于杆上的标識物,常用于軍隊、儀仗或團體标志。《說文解字》釋:“旗,熊虎五遊,以象罰星,士卒以為期。” 本義為繪有熊虎圖案的軍旗,後泛指各類旗幟。

  2. 特指以牦牛尾或羽毛裝飾的旌旗,為古代帝王、将帥儀仗或軍隊中的指揮旗。《玉篇·糸部》載:“纛,羽葆幢也。” 強調其材質華貴與象征權威的特性。

組合義:“旗纛”并稱時,專指軍事統帥所用的大型儀仗旗幟,兼具指揮作戰與彰顯威儀的功能。


二、曆史語境中的功能

  1. 指揮中樞

    在戰場上,“旗纛”是軍隊調度的核心标識。将領通過旗語傳達指令,士兵依旗幟動向列陣進退。如《三國志》載“望其旗纛所指”,即指觀察主帥旗號行動。

  2. 權威象征

    作為統帥的象征,旗纛所在即代表指揮中心。古代出征前常舉行“祭旗纛”儀式,以祈求勝利,凸顯其精神凝聚作用(參考《明史·禮志》中軍禮記載)。


三、文獻例證

  1. 《三國志·吳書·周瑜傳》

    “瑜部将黃蓋曰:‘今寇衆我寡……觀其舟船首尾相接,可燒而走也。’乃取蒙沖鬥艦十艘……中江舉帆,蓋舉火白諸校,使衆兵齊聲大叫曰:‘降焉!’操軍人皆出營立觀。去北軍二裡馀,同時發火,火烈風猛,船往如箭,燒盡北船……時操軍衆,已有疾疫,初一交戰,操軍不利,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瑜部将黃蓋曰:‘……’蓋放諸船,同時發火。時風盛猛,悉延燒岸上營落。頃之,煙炎張天,人馬燒溺死者甚衆。軍遂敗退。”

    (注:文中雖未直書“旗纛”,但“舉火白諸校”即依賴旗幟信號指揮,體現其軍事功能。)

  2. 《宋史·儀衛志》

    明确将“旗纛”列為帝王儀仗組成部分,描述其形制為“朱漆杆,上施金塗銀鬥,綴牦牛尾”。


四、現代使用場景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罕用,僅出現于曆史文獻研究、古裝影視作品或仿古文體中,用以還原古代軍事場景或彰顯儀式感。


參考資料(依據權威辭書與學術來源):

  1.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旗纛”詞條釋義(線上版鍊接)。
  2.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對“旗”“纛”的分别注解(官網詞條示例)。
  3. 《說文解字注》(清·段玉裁):對“旗”的字源分析(中華經典古籍庫)。
  4. 《中國軍事制度史·軍事技術卷》(解放軍出版社):詳述古代旗號指揮系統。

網絡擴展解釋

“旗纛”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曆史色彩的詞彙,讀音為qí dào,由“旗”與“纛”組合而成,分别釋義如下:

  1. 單字解析

    • 旗:指用布、綢等材料制成的标識性旗幟,多用于軍隊、儀式或象征意義(如國旗、軍旗)。 其字形初為“㫃”,後加聲符“其”,《說文解字》載其本義與熊圖騰相關,引申為軍隊編制(如清代“八旗”)。
    • 纛:特指古代軍隊中的大型旗幟,常以牦牛尾、鳥羽等裝飾,象征統帥權威。《明史》記載纛為“旗頭”,是軍隊核心标識。
  2. 組合詞義
    “旗纛”泛指裝飾華麗、規格較高的大旗,多用于軍事或祭祀場景:

    • 軍事用途:如唐代韓愈《南海神廟碑》描述“旗纛旄麾,飛揚晻藹”,展現儀仗威嚴;
    • 祭祀儀式:明清時期工部于霜降日舉行祭旗纛儀式,祈求戰事順利(如《宛署雜記》載“工部祭旗纛,霜降取用”)。
  3. 曆史演變
    從唐代到清代,“旗纛”始終與軍隊、權力緊密關聯。例如,清代沈陽故宮記載天命十年(1625年)以牛祭纛的典禮,凸顯其軍事象征意義。

旗纛是古代軍隊中裝飾莊嚴的大旗,兼具實用與象征功能,常見于文獻記載的軍事活動或官方祭祀。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多見于曆史研究或古籍引述。

别人正在浏覽...

闇莫百尺無枝百晬逼據蠶月持綱赤雞持盈保泰創義儲駕出景出缺瓷版大氣環流帝青逗露短兵接放式分米婦孺皆知工錢關河骨學赫怒後名花柳營皇祜賄和火德星君駕鴻兼言及瓜而代極光記名符酒駕就書捐升掘進科名草口啜樏梩斂發梁渠滿臉生花譴呪汝窰射雀瘦寡受名桃花箋紙田産停睛提味投宿脫崗聞樣相親嫌厭小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