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飾以鳥羽的大旗。 唐 韓愈 《南海神廟碑》:“旗纛旄麾,飛揚晻藹。” 明 沉榜 《宛署雜記·經費上》:“工部祭旗纛,霜降取用。” 清 魏源 《湘江舟行》詩之三:“何來三峯矗,鼎立峙旗纛。”
“旗纛”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曆史色彩的詞彙,讀音為qí dào,由“旗”與“纛”組合而成,分别釋義如下:
單字解析
組合詞義
“旗纛”泛指裝飾華麗、規格較高的大旗,多用于軍事或祭祀場景:
曆史演變
從唐代到清代,“旗纛”始終與軍隊、權力緊密關聯。例如,清代沈陽故宮記載天命十年(1625年)以牛祭纛的典禮,凸顯其軍事象征意義。
旗纛是古代軍隊中裝飾莊嚴的大旗,兼具實用與象征功能,常見于文獻記載的軍事活動或官方祭祀。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多見于曆史研究或古籍引述。
《旗纛》是一個漢字詞語,它指的是旗幟和旗杆。旗纛通常在重要的場合或慶典活動中使用,用來标志某個團體或國家的身份和特征。
《旗纛》由部首才和穴組成,部首才表示紡織,穴表示獸穴。它共有13個筆畫。
《旗纛》一詞最早出現在古代文獻中,例如《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中就有相關記載。在古代,旗纛的使用與兵器相關,旗纛經常出現在戰争和軍事活動中。
繁體字中,《旗纛》沒有太大的變化,依然保持着原來的形态。
在古時候,《旗纛》的寫法與現在相比稍有不同。旗的上部分用兩個“才”字,下面是一個“獸”字。這種寫法更直觀地表達了旗幟上飄揚的紋樣。
1. 在國慶典禮上,五星紅旗高高飄揚,光輝奪目。
2. 戰士們揮舞着旗纛高聲呐喊,顯示出堅定的意志和英勇的精神。
3. 在這次慶典遊行中,各種風格各異的旗纛交相輝映,營造出熱烈的氛圍。
常用的與《旗纛》相關的組詞有:旗幟、紋飾、柱杆、旌旗、矛頭、飄揚等。
《旗纛》的近義詞有:旌旗、兵旗、軍旗。反義詞有:花紋、布幟、橫幅。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