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糾正違誤。《晉書·锺雅傳》:“ 雅 直法繩違,百僚皆憚之。”《資治通鑒·唐高宗武德元年》:“ 瑀 亦孜孜盡力,繩違舉過,人皆憚之。”
“繩違”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繩違(shéng wéi)指糾正違誤,即通過規範或法律手段矯正錯誤、違背規則的行為。該詞常見于曆史文獻中,多用于描述官員嚴格執法、整頓綱紀的場景。
“繩”的引申義
原指木工用的墨線(标準工具),後引申為規範、法度,如“繩之以法”即表示按标準制裁。
“違”的含義
指違背、不遵守,如“違法”“違約”等。
組合後,“繩違”強調以規範糾正錯誤行為,帶有權威性和強制性。
“繩違”是古代政治與法律語境中的術語,體現對規則和秩序的維護。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但在研究曆史文獻或古文時需注意其特定含義。
繩違(shéng wéi)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它的意思是“忠誠”或“堅守諾言”。這個成語形象地描述了一個人對于自己承諾的信守和忠誠。
拆分成語“繩違”可以分為兩個部分:“繩”和“違”。其中,“繩”的部首是“纟”,共有10畫;而“違”的部首是“辶”,共有4畫。
“繩違”這個成語最早來源于《莊子·逍遙遊》:“繩繩者,繩爾。”意思是約束自己,确保言行符合承諾。繁體字的寫法是「繩違」。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成語“繩違”也有一些不同的寫法。例如,可以用「繩胃」來代替“繩違”,但意思相同。
他一直忠誠于他的承諾,從不繩違自己的諾言。
組詞:“繩事”(shéng shì)- 意為一心一意、專心緻志;“遵諾”(zūn nuò)- 意為履行承諾、遵守諾言。
近義詞:“言而無信”(yán ér wú xìn)- 意為說話不算數、不信守承諾;“堅守”(jiān shǒu)- 意為堅決地遵守、保持不變。
反義詞:“背約”(bèi yuē)- 意為背叛、不履行承諾;“失信”(shī xìn)- 意為不守信用、失去信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