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矢石。旝,發射的石塊。《晉書·卞壸傳》:“賊 峻 造逆,勠力緻讨,身當矢旝,再對賊鋒,父子并命,可謂破家為國,守死勤事。”《新唐書·王式傳》:“ 式 徐被甲,引家僮乘城責讓,矢旝交發,叛者走。”
“矢旝”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矢旝”指箭矢和石塊(旝,古代發射的石塊),合稱代指古代戰争中的攻擊性武器。該詞常用于描述戰場上的攻防場景,後引申為“箭矢命中目标”,象征行動精準、目标達成或取得勝利。
詞義演變
最初指戰場上的箭與投石(《晉書·卞壸傳》中“身當矢旝”即描述将士直面箭石攻擊的場景),後逐漸抽象化,強調“精準命中結果”。如《新唐書·王式傳》中“矢旝交發”既寫實又暗含攻勢猛烈、目标明确的意味。
象征意義
現代多用于比喻努力或計劃準确達成目标,如“他的提案如矢旝般直擊問題核心”。
適用于強調精準性、有效性的語境,如:
注:需注意“矢旝”與“衆矢之的”(比喻被集體攻擊的對象)的區别,二者雖含“矢”但語義迥異。
《矢旝》是一個漢字詞語,由“矢”和“旝”兩個部分組成。
“矢”是漢字的部首之一,它象征着箭。它在《康熙字典》中的解釋是“用矢擊物,短而尖,多用木或竹制成。”它的拆分部首是“矛”和“矢”。“矛”代表了箭的頭部,而“矢”則表示了箭的尾部。
“旝”是由“巾”和“方”兩個部分組成的,意為旗幟。在《康熙字典》中,“旝”被解釋為“小旌旗”。而且,“旝”的拆分部首“巾”也具有旗幟的象征意義。
《矢旝》這個詞的來源是古代戰争中常用的一種軍事标志。以前,每個軍隊都有自己的旗幟,以便在戰鬥中确定敵我分辨。
在繁體字中,“矢旝”也保持了相同的形狀和意義。
古時候,“矢”字的寫法有一點不同,它是在左邊有一個“仁”的部分。而“旝”的寫法與現在相同。
例句:
1. 軍隊在沙場上高高舉起了矢旝,士氣大振。
2. 昔日的戰場上,矢旝獵獵作響,英勇的将士們前仆後繼。
組詞:"矢矛"(指箭和長矛)、"旝旗"(指旗幟)。
近義詞:"箭旗"(指用箭做旗幟)、"标旌"(指軍事标志)。
反義詞:"木刀"(指木制的刀)、"無旗"(指沒有旗幟)。
【别人正在浏覽】